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2003-3-25
一、入世一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
在WTO框架中,农业是最敏感最弱势的领域。

中国农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随着关税降低和进口配额增加,许多人担心中国农业会经不起加入WTO之后的冲击。

但是从入世一年来的情况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虽然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出口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增长,且增幅显著,进口变化不大,入世冲击没有形成。

1.出口总额显著增长,进口总额微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截至2002年10月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40亿美元,同比增长7.6%。

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取得可喜成绩,出口额达到142亿美元,同比增加16亿美元,增幅达12.6%;进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1%。

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44亿美元,同比增加15亿美元,增幅达51.4%。

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占全国顺差的17.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增减不一
(1)粮食出口大幅度增加,进口减少。

2002年1-10月中国粮食累计出口1098万t,同比增加400万t,增幅达57%;进口239万t,同比减少13万t,降幅达5%;粮食净出口859t,增幅达92%。

粮食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

1-10月玉米累计出口842万t,同比增加355万t,增幅达73%;小麦累计出口90万t,同比增加37万t,增幅达72%。

粮食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大米和大麦进口减少。

1~10月玉米累计进口0.76万t,同比下降77%;大米累计进口16.5万t,同比下降15%;大麦累计进口159万t,同比下降19%。

(2)油料进口大幅度下降,出口增加,棉花、糖料进出口量双增长。

1~10月中国油料(主要是大豆和油菜子)累计进口934万t,同比下降32%;累计出口93.5万t,同比增长16%。

其中,大豆累计进口871万[,同比下降28%;出口25.4万t,同比增长45%。

油菜子累计进口61.7万t,同比下降61%。

棉花累计进口14.3万t,同比增长52%;累计出口12.2万t,同比增长115%。

食糖累计进口114.4万t,同比增长1%;出口31.5万t,同比增长2.3倍。

3.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断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除畜产品外,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均增长
(1)蔬菜、水果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2年1-10月蔬菜累计出口378万t,同比增长18%,出口额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累计进口7.7万t,同比下降5%,进口额0.6亿美元,同比下降4%。

水果累计出口143.8万t,同比增长33.6%,出口额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累计进口79.9万t,同比增长5.3%,进口额3.2亿美元,同比增长8%。

(2)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水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受欧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2002年中国畜产品出口减少。

1-10月畜产品累计出口22.8亿美元,同比下降4.2%;累计进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5.6%。

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虽然因“氯霉素”事件而受到欧盟的限制,导致对欧洲的出口额减少,但是水产品出口总额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

1—10月累计出口167.6万t,同比增长6%,出口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

累计进口210.3万t,同比增长14.4%,进口总值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

二、出口快速增长进口量增加不多的原因
1.中国农产品贸易体制深化改革及政策不断调整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主动适应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农业政策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中国已经大幅度调减了农产品进口关税。

从1992—1997年,连续4次主动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从46.6%降低到21.2%。

其次,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

逐步取消了大豆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管理和许可证管理,代之以关税管理。

第三,亚洲金融危机使企业掌握了规避市场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因此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能够转移市场,减少损失。

第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优质小麦、“双低”油菜子、高油高蛋白大豆和玉米面积不断增加,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增强了中国农产品竞争力。

第五,贸
易和流通政策调整,2002年先后出台了玉米、小麦、大米以及豆粕出口全额退税的政策,以及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免征铁路建设基金的政策,为中国粮食国内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结果 2002年以来,世界主要粮食、油料主产国减产,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油菜子和大豆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国内农产品价格基本呈现稳中趋降。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比较关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的品种在国内市场已经具有竞争力如小麦、豆油等,有的品种已经具有出口竞争力如大豆等,因而促成了2002年中国粮食和油料出口大幅度增加,进口减少的格局。

3.有关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国内供求矛盾缓和对于敏感性的大宗农产品过去一直实行计划配额管理,入世后按照协议要求,中国粮食、植物油、棉花和食糖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大幅度增加,配额内实行低关税。

但从1-10月份的进口情况看,实际进口量远没有达到配额水平。

配额量的增加和关税的降低,标志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但实际进口增长并不多。

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市场逐渐开放起了导向作用,积极的结构调整使有关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竞争力提高,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改善的结果。

三、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展望
1.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有可能增加首先,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将进一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

其次,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因素不稳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等有关机构最新发布的粮食预测报告分析,预计2002/03年世界谷物期末库存总量将比上年减少18.7%;库存与消费比(粮食安全系数)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为24%。

分品种看,小麦、粗粮、大米库存均大幅降低。

这一库存形势的变化使2003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仍可能处于一个较高的价位,但是个别主产国的变化仍不能忽视,例如美国新农业法大量增加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补贴,其政策效应将在2003年及以后年份充分显现,美国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快速增长,将对中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

2.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可能继续增长 2003年中国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将随着欧盟逐渐解禁和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而继续增加,蔬菜和水果的出口也将继续保持较强的出口增长势头,但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

四、建议
1.提高品质,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出口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

纵观国内农产品现状,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安全性标准方面,都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在价格上有一定潜在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屡屡受挫,与日本、韩国等国的蔬菜、禽肉贸易大战,与欧盟等的水产品、畜产品贸易纷争此起彼伏,这也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问题值得重视。

联合国的统计表明,中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

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法标准外,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尽快制定食品安全质量法,重点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就体制而言,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受到挑战,从对现代农业标准的要求来看,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来看,有必要探索一条更适合于中国国情、更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2.改革贸易政策,运用WTO规则支持农产品出口调控进口贸易政策改革包括减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两方面。

减少关税不会对国内农业政策或体制产生直接影响,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对当前的国内政策或体制产生巨大的潜在冲击。

加入WTO以后,中国不仅要采取透明的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取代关税配额或许可证制度,而且要改革国营贸易制度,采取新的制度安排,允许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国外公司)只要符合透明而客观的规则就能从事农产品贸易。

入世后,在新的关税配额制度下,随着国营贸易公司拥有配额份额的下降,政府将部分失去控制进口的能力。

因此政府要尽快转变体制和工作方式,充分运用WTO规则支持农产品出口、调控进口。

例如,在竞争中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开拓国际市场,解决贸易争端,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公平竞争的条件,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带动国内生产、加工和出口的发展等;可以简化出口手续,取消出口配额和出口专营制度,取消农业特产税,支持出口等;可以充分利用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手段来调控进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