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试题(二)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蓝球藻和小球藻在细胞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下列对于这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均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B. 均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C. 细胞膜均有控制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D. 有丝分裂过程中均会以一定方式形成细胞壁【答案】C【解析】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不含类胡萝卜素,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A错误;蓝球藻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不管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它们的细胞膜都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正确;原核细胞不能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D错误。
2. 下列做法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是A. 进行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滴在计数室内B.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C. 测定种子萌发初期呼吸速率变化的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进行D.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设蒸馏水处理的组别【答案】C【解析】进行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滴在计数室内,可导致实验误差加大,正确的做法是: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A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分裂能力,不能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B错误;种子萌发初期,细胞中还没有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时,测定种子萌发初期呼吸速率变化的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会产生明显影响,C正确;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只有与设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对比,才能明辨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否则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会产生明显影响,D错误。
3. 如图为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与此图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的同有免疫应答属于第二进防线B. 图中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C. 图中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不可能是浆细胞D. 图中过程能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固有免疫应答是噬菌细胞可对部分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吞噬处理,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A正确;图中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只有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B错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图中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不可能是浆细胞,C正确;图中过程能说明免疫系统具有识别、防御和杀灭外来病原体的功能,即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
4.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分子相互联系,如图显示的是三者之间的部分联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末梢释放的信息分子进入免疫细胞内部发挥作用B.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免疫细胞C. 图中信息分子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D.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均属于信息分子【答案】B...............5.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HIV的宿主细胞主要是T钿胞,病毒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经一系列过程形成新的病毒。
下列与HIV增殖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HIV进入淋巴细胞内的只是病毒的RNAB. 逆转录出的DNA分子中A+T与C+G的数目相等C. A与U的配对只发生在转录过程中D. HIV增殖时所用原料全部来自宿主细胞【答案】D【解析】HIV是具有囊膜的病毒,而具囊膜病毒是整个病毒颗粒,即脂质的囊膜和细胞膜识别后融合,然后RNA连带蛋白质衣壳一并进入细胞内的。
进入细胞后衣壳解聚,释放RNA,同时衣壳内的逆转录酶开始逆转录RNA产生DNA,A错误;逆转录产生DNA中由于A和T分别与C和G在数量上没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逆转录出的DNA分子中A+T与C+G的数目不一定相等,B错误;A与U的配对既发生在转录过程,也发生在逆转录过程中,C错误;由于HIV不能单独利用原料合成自身成分,所以它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时所用原料全部来自宿主细胞,D正确。
6.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中密码子的种类或顺序B. 密码子的简并性可以减少有害突变对机体造成的危害C. 癌症的发生是几个正常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 一个基因中不同的碱基均可改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密码子位于mRNA上,因此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中的碱基数目或排列顺序,A错误;密码子的简并性可以减少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可以减少有害突变对机体造成的危害,B正确;癌症的发生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C错误;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D错误。
二、非选择题7. 生长素(吲哚乙酸)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是一种含铁蛋白。
已知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和抑制吲哚乙酸的分解均能使生长素的含量增加。
赤霉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它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
假设赤霉素在植物体内不会既促进生长素合成,又抑制生长素分解。
请利用图2所示的比较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含量的方法,利用燕麦幼苗,完全培养液,缺铁培养液、赤霉素溶液(以上溶液浓度均适宜)、蒸馏水和琼脂块等药品材料,设计实验以探究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
请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提示:培养实验包括1、2、3、4四个组别,比较含量实验分甲、乙两个组别)___________【答案】 (1). 培养实验分四个组别。
第1组和第2组将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放入等量且适量的完全培养液中;第3组和第4组将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放入等量且适量的缺铁培养液中。
第 1组和第3组幼苗喷洒适量蒸馏水,第2组和第4组幼苗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
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图2所示比较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含量的处理,其中比较1组和2组幼苗的为甲组,比较3组和 4组幼苗的为乙组。
观察甲、乙两组去尖端胚芽鞘弯曲的情况 (2). 实验结果及结论:甲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组对应一侧,乙组去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则赤霉素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分解间接促进生长。
甲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组对应一侧,乙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3组对应一侧,则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间接促进生长【解析】试题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结合题意可知“赤霉素在植物体内不会既促进生长素合成,又抑制生长素分解”。
所以实验应分两个目的分别设置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证明赤霉素单独促进生长素合成(实验组喷洒赤霉素溶液,对照组喷洒等量蒸馏水);另一个对照实验证明赤霉素单独抑制生长素分解(实验组是缺铁的培养液中,对照组是完全培养液中)。
对此根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思路如下:(1)整个实验分四个组别。
第1组和第2组将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放入等量且适量的完全培养液中;第3组和第4组将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放入等量且适量的缺铁培养液中。
第1组和第3组幼苗喷洒适量蒸馏水,第2组和第4组幼苗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
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图2所示的操作处理,目的在于比较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含量,其中比较1组和2组幼苗的为甲组,比较3组和4组幼苗的为乙组。
观察甲、乙两组去尖端胚芽鞘弯曲的情况。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甲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组对应一侧,乙组去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则赤霉素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分解间接促进生长。
甲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组对应一侧,乙组去尖端胚芽鞘弯向3组对应一侧,则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间接促进生长。
【点睛】解决本题实验设计思路的关键是要确定实验要达到的两个实验目的;其次应结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充分合理利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图2对实验后生长素含量的观察指标进行思考。
8. 为研究油茶叶片与果实关系对叶片光合作用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油茶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将C3转化为有机物,运输至油茶果实积累,叶片为“源”,果实是“库”。
(2)研究者对油茶植株进行了处理,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进行实验时,Ⅰ、Ⅱ、Ⅲ组要选取相同高度、南面生长的树冠外层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目的是________。
②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___________,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③研究者推测,摘除部分叶片后,剩余叶片的光合产物运输和分配到果实中的比例升高,这是由于植物体对源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___________调节。
为确定符合生产需求的最佳库源比,研究者还需要测定三组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研究者进一步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和如表所示。
13C含量/mg处理果壳种仁果实总量标记上枝叶 2.93 26.02 28.95①研究者用透光性较好的塑料袋套于枝条底端,扎紧、密封袋口,抽出袋中空气,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 ﹣1的l3CO和除去_____________的空气。
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标记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时______的13C 2含量。
②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TP和[H] (2). 保证各组叶片得到充足且相同强度的光照 (3). 大 (4). 反馈 (5). 果实重量 (6). C02 (7). 果壳、种仁 (8). 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髙(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油茶叶片与果实关系对叶片光合作用及果实产量的影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①Ⅰ、Ⅱ、Ⅲ组的实验材料具有的果实数量相同,具有的叶片数目依次是2、4、6,实验结果是Ⅰ、Ⅱ、Ⅲ组的净光合速率依次递减;②表中数据显示:种仁中的13C含量,其大小均为中枝叶>上枝叶>下枝叶,但在果壳中13C含量的大小为中枝叶>下枝叶>上枝叶,相同枝叶所对应的13C含量的大小均为种仁>果壳;③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
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 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进而将C3转化为有机物。
(2) ①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枝条含有的叶片数目不同,选取的实验材料、光照强度等均为无关变量;为了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时应控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