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这体现了()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 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统一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自出国首演至2010年12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精彩演出近1 000场,宣传、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出口商演次数最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剧目,成功进入西方高端演艺市场。

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4. 《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A.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D.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5. 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

这表明()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 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C.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6. 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 文化创新需要吸收各民族文化C.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D. 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7. 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

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 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 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10. (2011·福州模拟)《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A. 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B. 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C. 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D. 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1. 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大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得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

网友的观点表明()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C. 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 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12.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

“恶搞”中国文化给世界带去的是对优秀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给中国留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硬伤”。

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 摒弃传统文化,积极创新C.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D.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13. “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

”2010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

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

这说明()A.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B. 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C. 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D. 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14. (2011·杭州模拟)2010年12月13日,2010两岸四地文化传媒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

探讨以澳门为平台,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和媒体合作,谋求四地文化互融、媒体交流创新。

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两岸四地的文化发展必须()①重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②加强文化交流,做到博采众长③克服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④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15. 2010年5月29日,在“越南第二届国际儿童艺术节”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舞台剧《十二生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为核心内容,以国际化的舞台语为表达方式,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演绎了国际现代艺术概念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最完美融合。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完全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②大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③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 (原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感知我们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走出去】2010年10月7日,中意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在罗马歌剧院隆重举行。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承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多项美术展览,预计2010年至2011年期间将陆续在意大利举办“超越传统——中国画大师展”、“新中国美术60年展”、“农民展”、“皮影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等多个重要的艺术展。

(1)如果你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你将如何办好这次展览?(8分)【文化财富的积累】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2010泰山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

论坛将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并发布《泰山宣言》。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8分)17. 探究题:网友myhmya在某论坛上将“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应。

某网站围绕韩国人称“韩国人发明汉字”是“可笑的!”话题进行了网上调查。

正方认为:继中韩端午、中医之争后,韩国人又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简直是夜郎自大到了无耻不可救药的地步。

为韩国人的做法表示可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证明,无需争辩。

反方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和思考!国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某校高二(2)班的学生准备结合这一问题,举办一次关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演讲比赛。

(1)如果让你参加这次演讲,你如何确定演讲的要点?(20分)(2)为增强演讲的说服力,需要收集相关材料,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材料?(4分)第五课1. A【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不符合题意。

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 D【解析】“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D项符合题意。

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可为我所用,A说法太绝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错误;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错误。

3. A【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观点错误,用排除法可以选A。

4. B【解析】C说法错在“趋同”上。

A、D说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不符合题意。

5. A【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生动实践”,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

6. D【解析】此题通过展示亚运会的吉祥物、图标,见证了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同时又是对亚运精神的融入,做到了博采众长,故答案为D。

A脱离题干。

文化发展需要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排除B。

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排除C。

7. D【解析】④错误,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 B【解析】②错误,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9. 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间关系的把握。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

10. D【解析】《印象大红袍》以现代演绎技术,体现了传统的历史、民俗,以及茶文化,可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故答案为D。

11.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中强调创新要有本民族的灵魂,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A、C、D不合题意。

12. C【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恶搞”,C符合题意。

A、B、D都不对。

13. 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A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正确,但没有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

14. D【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排除①。

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能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排除④。

15. C【解析】①说法本身不对,②③④符合要求,应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