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拇指竖起时变曲情形 食指长短 双手手指嵌合 上眼脸有无皱褶 酒窝
2014-6-30
有
挺直 较无名指长 左手拇指在上 有(双眼皮) 有
无
拇指第一节向 指背弯曲 较无名指短 右手拇指在上 无(单眼皮) 无
2014-6-30
2014-6-30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近亲婚配
2014-6-30
1.一对基因F2的分离(完全显性情况下):
表现型:种类:21=2,比例:显性:隐性 =(3:1)1; 基因型:种类:31=3,比例:显纯:杂合:隐纯 =(1:2:1)1;
2.两对基因F2的分离(完全显性情况下):
表现型:种类:22=4,比例:(3:1)2=9:3:3:1; 基因型:种类:32=9,比例: (1:2:1)2=1:2:1:2:4:2:1:2:1。
2014-6-30
基因座(locus)又称座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所 占的位置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 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或一个座位上的基因所具有的不同形式之一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是指在群体中 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决 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群,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 基因
2014-6-30
纯合体(homozygote):遗传组成相同的个体或基因座位 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此个体 称纯合体。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位上有两个不同的等 位基因。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型的性状。
2014-6-30
F2表现型类型与比例的推导
2014-6-30
基因型是AaBbccDd的个体产生abcd配子的比 例是多少?产生A-B-ccdd表现型个体的比例是 多少?
2014-6-30
4. 多因子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
控制多对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载于不同对的 同源染色体上时,其遗传都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2014-6-30
F2
F3 特征
表现 型
遗传型 YYRR
比例 1/16 2/16 2/16 4/16 1/16 2/16 1/16 2/16 1/16
种植 株数
38 65 60 138 28 68 35 67 30
表现型 黄园 黄园绿园 黄园黄皱 黄园黄皱绿园绿皱 黄皱 黄皱绿皱 绿园 绿园绿皱 绿皱
25
22
26
自交法
孟德尔用F2自交得出F3,由F3的表现型验证F2的 基因型,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分离,非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014-6-30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的自交验证
遗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F2 特征 种植株数 纯合,自交不分离 38 纯合,自交不分离 35 纯合,自交不分离 28 纯合,自交不分离 30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65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68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60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67 双杂合,自交9:3:3:1 138 F3 表现型 分离情况 黄园 无分离 绿园 无分离 黄皱 无分离 绿皱 无分离 黄园绿园 3:1 黄皱绿皱 3:1 黄园黄皱 3:1 绿园绿皱 3:1 黄园黄皱绿园绿皱 9:3:3:1
分离情 况
无分离 3:1 3:1 9:3:3:1 无分离 3:1 无分离 3:1 无分离
纯合,自交不分离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双杂合,自交9:3:3:1 纯合,自交不分离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纯合,自交不分离 单杂合,自交3:1分离 纯合,自交不分离
黄色 圆粒
YyRR YYRr
株表现为另一亲本性状,说明隐性性状未消失。
性状分离:后代表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3).以上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总为3:1。
2014-6-30
3. 分离现象的解释
这7对相对性状在F2为什么都出现3:1的分离比呢?
孟德尔提出以下假说: 1、性状是由颗粒性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 自母方,形成配子时可均等地分配到配子中 3、在F1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互补混杂,各自独立 4、 成对的遗传因子具有显隐性关系 5、 杂种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
2014-6-30
豌豆花色
2014-6-30
豌豆花色的遗传试验
F1(杂种一代)的花色全部为红色; F2(杂种二代)有两种类型的植株,一种开红花,一种开白花;并且红花植 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接近3:1。
2014-6-30
反交(reciprocal cross)试验及其结果
2014-6-30
但必须注意 在杂交时,必须先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这称为 去雄,然后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已去雄的母本柱头上,这称 为人工授粉。去了雄和授了粉的母本花朵还必须套袋隔离, 防止其它花粉授粉。
yr
YyRr 黄圆
Yyrr 黄皱
YR F2 Yr
yR
yr
yyRr 绿圆
yyrr 绿皱
豌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的F2分离图解
2014-6-30
F2的基因型、表现型类型与比例
YYrr
yyRR yyRR
表中说明F2群体共有9种基因型,因Y对y为完全显性,R对r为 完全显性,故只有4种表现型。
2014-6-30
3. 两对遗传因子杂交试验的验证
孟德尔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验证两对基因的独立 分配规律。他用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当F1形 成配子时,不论雌配子或雄配子,都有四种类型, 即YR、Yr、yR、yr,比例为1∶1∶1∶1。
2014-6-30
测交法
31
2014-6-30
26
27
26
24
2014-6-30
yr
YyRr 黄圆
Yyrr 黄皱
YR F2 Yr
yR
yr
yyRr 绿圆
yyrr 绿皱
图4-6
2014-6-30
豌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的F2分离图解
分支法计算遗传比率
分枝法: 由于各对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所以可以依次 分析各对基因/相对性状的分离类型与比例(概 率)。
2014-6-30
F2基因型类型与比例的推导。
C c c
配子 C
Ft
Cc红花
图 4- 3
红花Cc cc白花 1 :1
豌豆红花和白花一对基因的分离
2014-6-30
自交法
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生成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 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P 红花× 白花 CC ↓ cc F1 红花Cc ↓ (自交) F2 红花 红花 白花 CC Cc cc ↓ ↓ ↓ F3 红花 分离 白花 1:2:1
2014-6-30
以遗传因子解释
现以豌豆红花×白花的杂交试验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2014-6-30
4. 对试验结果的验证
分离规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个假 设的实质就是成对的基因(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 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成对基因的一个。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的真实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014-6-30
第二节 两对遗传因子的杂交试验
1. 两对遗传因子的杂交试验结果 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颜色:黄色子叶(Y)对绿色子叶(y)为显性; 种子形状: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
2014-6-30
2014-6-30
2. 对试验结果的解释
遗传的自由组合假说: 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分配到配 子中去。
YyRr
黄色 皱粒 绿色 圆粒 绿色 皱粒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2014-6-30
棋盘法
F1
♀
黄、圆YyRr
♂
YR
YYRR 黄圆 YYRr 黄圆 YyRR 黄圆 YyRr 黄圆
Yr
YYRr 黄圆 YYrr 黄皱 YyRr 黄圆 Yyrr 黄皱
yR
YyRR 黄圆 YyRr 黄圆 yyRR 绿圆 yyRr 绿圆
2014-6-30
第三节 孟德尔定律的普遍性及意义
1. 孟德尔定律的普遍性
作物性状的遗传 玉米的糯性与非糯性 小麦的高杆与矮秆 人类性状的遗传 人类的白化病,多指,苯硫脲的尝味能力等
2014-6-30
人类常见遗传性状——单对基因控制
性状 耳垂 卷舌状 显性 与脸颊分离 能 隐性 紧贴脸颊 不能
美人尖
2014-6-30
第一节 一对因子的杂交试验
1. 性状的选择 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行为方式特 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 来的的相对差异的性状。
2014-6-30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2014-6-30
2. 杂交试验结果
3.三对/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完全显性情况下)
2014-6-30
三对(n对)基因独立遗传
豌豆:黄色圆粒红花(YYRRCC)×绿色皱粒白花(yyrrcc);
杂种F1:黄色圆粒红花(YyRrCc);
F1产生的配子类型:8种 (2n); F2可能组合数:64种 (22n); F2基因型种类:27种 (3n); F2表现型种类:8种 (2n, 完全显性情况下);
所用材料均为二倍体
2014-6-30
6.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控制生物的性状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用“基 因”(gene)代替“遗传因子” 1903年,萨顿和博韦里发现染色体和遗传因子传递的平 行性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 上占据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