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实训三水产品加工技术实训白鲢鱼鱼丸的制作④成型、凝胶化、加热:用调羹成丸型,或用手挤丸成型,在水温为40-50℃的水中保温(凝胶化)约5分钟后,再转到水温为85-95℃的水中加热约5-10分钟。
⑤冷却、冷藏:取出丸子,冷水(室温)冷却,至室温,取出,沥干,放入-25℃冰箱冷藏,再放入样品袋,尽量抽取空气。
注意两个关键点:配方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配方的总体水分含量,控制在55-60%左右。
1、盐擂时间,盐溶蛋白充分溶解。
2、肥膘的添加顺序,及物料的温度控制。
增用鸡蛋液或冰鸡蛋白液等,可以改善产品质构。
观察物料,根据经验,盐溶性蛋白充分溶解后的鱼糜发亮,有较好的粘稠感。
三、实验结果评价制成的鱼丸需要进行感官评价,打分。
思考题:1,为什么在整个过程中使用冰水,是为了控制微生物么?2,定型为什么用40℃的水,而不直接用85℃以上的那?1搅拌擂溃时会产生热量,使鱼料温度上升,加冰水只是为了是鱼糜温度保持在12℃以下,保证出来鱼丸的口感。
2凝胶化加热的方式有很多,我也只是选取了较为科学的分段加热法,其实我试过,直接75℃以上加热,出来的丸子,效果也差不多。
====参考资料鱼丸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一)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原料鱼处理(各种处理机)——清洗(洗鱼机)——采肉(采肉机)——漂洗(水洗机)——脱水(离心机或压榨机)——精滤(精滤机)——绞肉(绞肉机)——擂溃(擂溃机)——成型(各种成型机)—加热凝胶化(自动恒温凝胶化机)——冷却(冷172小时加2),3是41a、清水漂洗:该方法主要用于白色肉鱼类,如狭鳕、海鳗、白姑鱼、带鱼、鲢鱼等,介于白色肉与红色肉之间的鱼类也可使用此法。
根据需要按比例将水注入漂洗池与鱼肉混合,鱼:水=1:5—10,慢速搅拌,使水溶性蛋白等充分溶出后静置,使鱼肉充分沉淀,倾去表面漂洗液。
再按上述比例加水漂洗,重复几次。
清水漂洗法会使鱼肉肌球蛋白充分吸水,造成脱水困难,所以通常最后1次漂洗采用0.15%食盐水进行,以使肌球蛋白容易脱水。
b、稀盐碱水漂洗:主要用于多脂红色肉鱼类。
先用清水漂洗2—3次,再以鱼:稀盐碱水的比例=1:4—6的比例漂洗5次左右。
稀盐碱水由0.1%--0.15%食盐水溶液和0.2%--0.5%碳酸氢钠溶液混合而成。
2)漂洗技术关键一般来讲,漂洗用水量和次数与鱼糜质量成正比。
用水量和次数视原料鱼的新鲜度及产品质量要求而定,鲜度好的原料漂洗用水量和次数可减少,甚至可不漂洗;生产质量要求不高的鱼糜制品,可减少漂洗用水量和次数。
一般对鲜度极好的大型白色鱼肉可不漂洗。
漂洗用水一般为自来水,水温要求控制在摄氏10度以下,避免使用富含钙镁等离子的高硬度水及富含铜铁等重金属离子的地下水。
5、精滤用滤精机将鱼糜中的细碎鱼皮、碎骨头等杂质除去。
红色肉鱼类所用过滤网孔直径为1.5毫米,白色肉鱼类网孔直径为0.5--0.8毫米。
在精滤分级过程中必须经常向冰槽中加冰,使鱼肉温度保持在摄氏10度以下,以防鱼肉蛋白质变性。
6、脱水鱼肉经漂洗后含水量较多,必须进行脱水。
脱水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螺旋压榨机除去水分,另一种是用离心机离心脱水,少量鱼肉可放在布袋里绞干脱水。
温度越高,越容易脱水,脱水速度越快,但蛋白质易变性。
从实际生产工艺考虑,温度在摄氏10度左右较理想。
PH值为5—6时鱼肉脱水性最好,但在此PH值范围内鱼糜凝胶形成能力最差,不宜采用。
根据经验,白色肉鱼类在PH6.9--7.3,多脂红色肉鱼类在PH6.7脱水效果较好。
7、擂溃或斩拌将鱼肉放入擂溃机内擂溃,通过搅拌和研磨作用,使鱼肉肌纤维组织进一步破坏,为盐溶性蛋白的充分溶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先将鱼肉空擂几分钟,加入鱼肉量2%的食盐继续擂溃15—20分钟,使鱼肉中的盐溶性蛋白质充分溶出变成粘性很强的溶胶,再加入调味料和辅料与鱼网充分拌搅均匀,俗称“拌擂”“调味擂”,最后加入溴化钾、氯化钾、蛋清等弹性增强剂,促进鱼糜胶化。
擂溃过程中适当加冰或间歇擂溃降低鱼肉温度。
擂溃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过短都会影响鱼糜质量。
擂溃使用专用设备擂溃机。
近年由于斩拌机能缩短盐擂时间,方便加料取料,且制品弹性与使用擂溃机效果相似,所以许多80—4 9氏5—10。
10煮机、由℃温度由于到达终点温度的过程不同,所形成的凝胶物性亦不同,这是鱼糜凝胶化的重要特征。
凝胶化现象是指肌动球蛋白被加热时,其高级结构发生松散,分子间产生架桥形成了三维的网状结构。
由于热的作用,网状结构中的自由水被封锁在网目中不能流动,从而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
架桥与疏水基和S-S基有关,特别是前者。
凝胶化的形成,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发生,而温度越高,其凝胶化的速度也越快。
一般如抗坏血酸钠,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可促进凝胶化,而糖类如葡萄糖、砂糖则对凝胶化有抑制效果。
鱼糜的凝胶形成特性,除因鱼种不同之外,即使是同一鱼种也因其年龄、季节、鲜度而变化,此外还因其是否进行漂洗有关。
鱼糜的凝胶化一般方法有:低温凝胶化在5~10℃温度下凝胶化18~42h;中温凝胶化在15~20℃温度下凝胶化18h左右;高温凝胶化在35~45℃温度下凝胶化30~90min;二段凝胶化在32℃温度下进行30min左右的高温凝胶化和在7~10℃温度下进行18h左右的低温凝胶化。
在鱼糜制品生产上一般低温长时间的凝胶化使制品的凝胶强度比高温短时的凝胶化效果要好些,但时间太长,为此在生产中常采用二段凝胶化以增加制品的凝胶强度。
凝胶劣化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鱼糜在凝胶化温度带中已形成的凝胶结构,在70℃以下温度域中逐渐劣化、崩溃的一种现象。
鱼糜发生凝胶劣化的温度一般在50~70℃。
其发生机制有多种假说,其中一种普遍的解释,认为在鱼肉的水溶性蛋白质中存在着一种对温度特别敏感的碱性蛋白酶,在60℃时活性最强,它可以使已经形成的肌动球蛋白分子组成的网状结构破坏,疏水基团暴露,导致失活。
70在急鱼肉的凝胶形成能一般是将在一定条件下调制而成的鱼糜经80~90℃加热后,测定其弹性的。
凝胶劣化也具有鱼种特异性。
有的鱼糜在60℃只要20min,就完全分解成烂泥状,有的即使加热2h也毫无凝胶劣化的迹象,各种鱼间差异甚大。
因此,对于难凝胶劣化的鱼种来说,这种方法可行,但对于易凝胶劣化的鱼种而言,会因其通过凝胶劣化温度带速度的快慢而很大程度影响弹性测定结果。
通过时间越快,弹性越强,反之越弱。
可见90℃的凝胶显示的只不过是一种表观的凝胶形成能,并没有显示其真实的能力,要知道其潜在的能力应该在60℃,20min加热条件下测定其凝胶强度(易凝胶劣化的鱼种为50℃,20min)。
不同鱼类形成的凝胶强度差异相当大,各种鱼类在最合适条件下(食盐3%,pH6.8,水分82%)形成的凝胶强度如图5-4,其中的远东拟沙丁鱼为270g/cm2,而蓝枪鱼为2937g/cm2,两者相差约10倍。
按凝胶形成能数值可将1000以上的分类为高弹性鱼种,500~1000为普通弹性鱼种,500以下为弱弹性鱼种。
值得注意的是如蓝枪鱼、鮸鱼、飞鱼、蛇辎、美拟鲈、带鱼、牙鲆、竹筴鱼这些一直以来作为鱼糜制品优良原料的鱼种大都在高弹性的种类中。
此外,大部分红肉鱼(鲣、鲐、秋刀鱼、黄肌金枪鱼、黑鲔、圆舵鲣、远东拟沙丁鱼)的凝胶强度在300~800g/cm2左右,属于普通或者弱弹性的类别。
鲨鱼类中的凝胶形成能的差异幅度也相当大,淡水鱼大都属弱弹性,其中鲫鱼更弱。
乌贼的凝胶形成能同红肉鱼差不多。
根据研究资料表面鱼体凝胶强度的强弱有以下的倾向:白肉鱼和软骨鱼类中,强弱均有;红肉鱼类中,较弱;介于红肉鱼和白肉鱼之间的鱼种,如旗鱼、鯵鱼等,多数较强;鲽类,鲑,鳟类较弱;淡水鱼类强弱均有。
三、鱼糜制品的弹性弹性是赋予制品独特口感的重要特征,不仅在食味上,而且对制品的外观、贮藏性也有较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鱼糜制品的生产技术就是如何保证和突出其弹性的技术。
(一)鱼糜制品的弹性形成鱼糜制品的弹性同琼胶、明胶等富于弹性的凝胶一样,由纤维状高分于构成三维网目结如因此,20%~是在加的,因而是不可逆的。
若把已有弹性的鱼糜制品长时间放置,弹性也会逐步消失而变得脆状,又无黏性和可塑性,呈豆腐状,这种现象叫劣化,日本称之为“戾”,意为已形成的网状结构可受到破坏,水分游离,变成明胶状的凝胶而弹性消失。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直接关系到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强弱,即在60℃以上的加热中,60~70℃的低温长时间加热和80~90℃的高温短时间加热的制品,弹性有明显的差别。
高温短时加热的制品富有弹性,而低温长时间加热的却相对要差一些。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是热凝固的,在肌动球蛋白溶胶向凝胶转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将因加热方法不同而产生差异,在高温短时加热中,肌动球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可即刻固定下来,分布均匀,因而弹性强;而低温长时间加热,有一部分肌动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就会凝聚成团,因而在制品中形成的网状结构分布就不均匀,易与水分分离,所以弹性就要差些。
表2鲜度及漂洗对狭鳕鱼糕弹性的影响这些因0.15左即降因此,符合食品卫生的添加标准。
(3)除去部分脂肪通过漂洗,脂肪含量也会明显下降,那么脂肪的存在对弹性是否有影响呢?过去对这一问题一直有争论,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脂肪含量在15%以下时,对凝胶形成能力没有什么影响,例如,把油脂加到鱼糜中去,制成的鱼糜制品弹性不受影响。
但要注意的是,鱼糜制品中脂肪含量过多时,容易氧化酸败,对产品的保藏不利。
三、鱼糜制品加工的辅料及添加剂在鱼糜制品中添加的辅料和添加剂成分,搭配方法,直接关系到鱼糜制品的风味、口感、外观、产品质量及营养价值。
这里所指的辅料包括淀粉、油脂、蛋清等等。
而添加剂包括品质改良剂、调味料、食用色素等。
这些辅料和添加剂可根据产品种类、质量要求,市场的需要,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习惯和市场价格等因素来搭配使用,同时应当特别注意各种辅料和添加剂的质量和添加量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
1、变性淀粉(一)阻止鲜味和水分流失鱼糜(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内部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会向外运动,丧失部分鲜味。
由于跟鱼肉蛋白紧密结合的水分的流失,导致鱼糜(浆)制品口感松散。
糊化温度较低的改性淀粉在鱼糜(浆)制品的加热过程中,首先在鱼糜(浆)制品的表面糊化,形成一个稳定的膜结构,阻止鱼糜(浆)制品鲜味和结合水的流失。
(二)增强粘弹性粘弹性是鱼糜(浆)制品的一个重要指标。
改性后的淀粉在粘度提高的同时,与鱼肉蛋白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网状结构,大大增强了鱼糜(浆)制品的凝胶强度。
提高了鱼糜(浆)制品的弹性和韧性。
(三)抗老化回生合。
2pH~2倍,加热后有凝固性或结着性;加热温度需在80℃以上就能起到增强制品特性的作用。
3、油脂添加于鱼糜制品中的油脂,主要是为使产品具有类似畜肉风味而添加的动物脂肪和油炸产品时使用的植物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