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课件
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
B 的独特艺术。
17
颂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 顶有圈形把手。
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 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 一百五十二字,铭文为金文, 字形优美端庄。
B
18
一鼎一尚书——毛公鼎
B
19
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
厘米,重34.5公
斤,大口圆腹,
整个造型浑厚而
凝重,饰纹也十
[唐]欧阳询:欧体
唐代 欧阳询
唐太宗贞观年间, 著名书法家,字信 本,潭州临湘人 (今湖南)。以楷 书和行书著称。为 书法史上第一大楷 书家,其字体被称 为“欧体”。
返回
B
欣51赏
B
52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欧体书B 法欣赏
53
返回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B 醴泉铭(节选)欣赏 54
[唐]颜真卿(颜体)
B
64
B
65
B
66
B
返67回
柳 体 书 法 笔 划 特
征
返回
下一个
B
68
返回 [元]赵孟頫(赵体) 欣赏
元代 赵孟頫
湖州(浙江吴兴)人。官
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
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
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
书法家。《元史》本传讲, “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期以来,隶 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 构、笔画的写法)而独 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 成。
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 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 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 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同 了。
B
42
许 慎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 体,创立了部首,分别 归入540部。540部又
像
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
故宫。因内容记载畋tián猎
之事,因石的形状象鼓,改
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
B的代表。
27
陕西宝鸡出土的刻写有大篆的石鼓
B
28
B
29
大 篆 书 法 欣 赏
B
30
大篆书法B 欣赏
31
(二)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 衡,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 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统一汉 字书写形式。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 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 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而且可 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 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 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
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 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了 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 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 式。
B
43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B
44
汉代隶书石刻欣赏
B
45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B
46
汉代隶书B石刻欣赏
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 沿用至今。《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 衰。
B
49
楷书四大家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颜体) [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頫(赵体)
B
50
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
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 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 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 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
B
8
二、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
和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
47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B
48
六、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 中常见的一种字体。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 一种手写体 ——钢笔字。
B
4
一、陶文
古人在上陶器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 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 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 的文字。 陶文是出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 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 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 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破解陶文很困难, 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 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 应该是肯定的。
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
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
有明显的波磔zhe,结构严
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
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
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
文的影响。字体平易古朴,
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
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
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
记载武王伐纣的 利簋及其铭文
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 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 周金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
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
文字的特征。
B
7
象形构字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
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
小 篆 书 法 欣 赏
B
40
五、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 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 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 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 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 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 (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
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
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lè)。秦泰山刻石被列为
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B 。
35
秦泰山B 刻石
36
[]
汉 代
小 篆 刻 石 欣 赏
B
37
小篆书B 法欣赏
38
小篆书法欣赏
B
39
B
32
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负责在
秦原有的大篆的基础上,编 纂改进新的小篆书体作为全 国的统一文字,至此,汉字 的字形基本统一,文字基本 定型。小篆和大篆并称为 “篆体”或“秦篆”。
B
33
六国之间不同 的文字带来了
什么不便?
秦在统一文字前六国“马”和“安”字不同的
写法
B
34
秦 泰 山 刻 石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道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
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
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
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
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
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
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
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
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
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
柳骨”的美誉。
返回
欣赏
B
63
柳 体 书 法 代 玄表 秘作 塔 碑
书法课程讲义
B
1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B
2
概述
关于我国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 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以有五千 年的历史,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 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 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 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 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 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B
13
三、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 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 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 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 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 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 文就叫做“金文”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 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 金文应 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 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 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B
74
《
杭 州 福 神 观 记
赵 孟 頫 楷 书
》
返回
下一个
B
75
七、行书
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 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 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B
9
B
10
殷 墟 中 出 土 的 甲 骨 文
B
11
殷 墟 中 出 土 的 甲 骨 文
B
12
殷 墟 中 出 土 的 甲 骨 文
B
3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 中国古书里都常说文字是仓 颉创造的。传说仓颉有四目, 是黄帝的史官。他发现结绳 记事的不便,通过观察鸟兽 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 他发明文字的灵感。其实这 种传说 都是靠不住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