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摘要] 历史教学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尊重历史。

要正确定位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区别,呈现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
必须是有定论的。

凡有争议和正在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研究、学习历史的思路,而不能作为定论呈现给学生。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情感的投入,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

只有教师真正的尊重历史,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才会使学生深
切地感受历史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历史和学习历史。

[关键词] 高中历史尊重历史历史脉络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已经过去的历史既不可复制,又不能假设。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部分素材来说明、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得出或支持某种历史结论,这样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课程设计者
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来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这既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步转变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出发点。

一、要善于把问题引向深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这不是简单地以“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疑问。

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基本倾向和观点包含在教材的叙述
和各类相关材料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字里行间解读教材的观点与结论,从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中“透视”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如果教师仅仅把“解读”后的结论直接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

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参与到“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能够与学生的关注点共同“聚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真正启动。

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去解读教材,使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最后逐步达到由学生解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另外,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也有许多应该重新反思与继续探讨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加深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传统观点、教材观点不相符合的见解,教师应正确引导、适度点拨。

二、要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材较多采用模块化、专题化的编修形式,这就给沿用线形思维、顺着从原始社会一直到中共“十六大”的编年史来讲授历史的教师带来巨大的不适应。

各模块间历史知识的迁移,各专题间历史线索联系的中断,都需要教师对教材做有效地重组。

对教材进行重组,须依托专题教材,另行构建阶段性或国别史的历史脉络,这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感,使学生体验到完整的历史,这
种做法,尤其对模块考试,特别是对高考复习,会收到事半功倍之
效。

教材的文字表达属书面用语,往往提纲携领,言简意赅,也需要教师“翻译”成日常用语,以增强表述的生动性,更易于学生接受。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材中的书面表述和课堂教学的日常用语表达对学生的记忆、理解差别巨大。

真实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才有助于学生培养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纵观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很容易发现,展现在历史发展主线上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不仅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使在不同事
件之间,也存在着完整的因果关系链。

这就说明,历史发展更多地呈现出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

就偶然的事件来说,偶然性中也往往包含着必然性,如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发生,其本身具有偶然性,但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各种战争因素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发生类似萨拉热窝那样的事件,则又具有必然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往往由偶然的人物和事件来完成和推动。

用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来推导历史,必然远胜于孤立地去交代一个个历史事件,有助
于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
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也使学习变得
更轻松。

三、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的魅力
历史史实虽不可再现,但历史学习的过程决不是机械地接受“死”知识的过程。

应大力倡导创设教学情境,对已成为“过去时”的历史史实,如何使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活”起来,是一大难题。

但唯有使历史史实“活”起来,学生才能较自观地感受历史。

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经常采用的历史课本剧表演、文物展示、图片展示、影像片段播放、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即属此类。

但更重要的,以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以当时的眼光看
待当时的事物;或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局限;或联系社会生话、教师的阅历、生话故事、学生的生话,使历史“丰富”和“丰满”起来。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得学生以“局内人”的眼光来感受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
方法。

四、要“质疑”历史教科书,让学生尊重历史并重视历史学习
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史书和文献材料浩如烟海,出现在历史教科
书中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教材的文字表述背后蕴含着更加生动的历史。

教师的“质疑”不仅仅是发现和提出教材中的缺陷和问题,“质疑”主要是换一种角度来审视历史教材,站在编写者的角度,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材料取舍的原则和用意,这样可以更好地透视出历史教材所要体现的国家意志,以及教材所要发挥的思想教育功能。

历史既不可改变,更不可伪造。

教师传授的必然是真实、客观的历史;教师所做的评价,应该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结论。

历史教学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尊重历史。

要正确定位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区别,呈现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必须是
有定论的。

凡有争议和正在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研究、学习历史的思路,而不能作为定论呈现给学生。

历史教师教学中需要有情感的投入,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

只有教师真正的尊重历史,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才会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历史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历史和学习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