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的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这首词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国破家亡,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

三、朗读《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一)、整体把握,抓住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上片: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

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5、上片小结: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三)赏析下片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

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问:此时的“愁”和词人写《醉花阴》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明确: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5、下片小结:主要描绘残花桐雨的深秋景致,表现作者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愁。

五、探讨:《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六、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七、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板书设计:
《声声慢》
词眼:愁
叠词音律美增强情感愁: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