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导游词范文介绍泰州,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
泰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溱湖风景区、凤城河风景区、梅兰芳公园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台州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台州导游词1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乔园参观。
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各位参观游览。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或x导。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乔园的西入口。
乔园共有四处入口,目前已建成三处。
分别为曲廊式结构的西入口、宅院式的南入口以及庭院式的北入口。
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乔园的历史。
乔园地处泰州古城的核心区域,东起的笆巷、西至海陵南南路、南起八字桥东街,北致税务桥东街。
历经430余年历史,目前占地是1万平方米,投资4.8千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约2千万。
在07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我国知名的世界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1977年来日涉园考察时,就认为其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上,不失为一地区的实例"。
陈教授还专门撰写《泰州乔园》一文,介绍这座园林。
乔园也是享有"淮左第一园"之称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
园中有多幢别具特色的苏北园林建筑,栽植诸多年代悠久的名贵花木。
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乔园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文物保护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多功能的历史名园。
乔园又称为日涉园。
最早建于万历年间,是由当时的太仆寺卿陈应芳所建。
起初这里是他的祖父陈鸢的旧居。
后来陈应芳在重新建造房屋的基础上,兴建了这座园林。
取晋朝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已成趣"的"日涉"之意。
日涉园建成后,四百多年间几易其主,几度兴废。
它的历史演变也很不平常。
日涉园在陈应芳去世60多年后,于清代的康熙初年归于田氏。
到雍正时又转为高凤翥所有。
日涉园也在高凤翥手下经营得最久,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高氏的家业财力与文人造诣使得日涉园经过其苦心经营后,文化品位和造园艺术已然可属上乘。
而在仁宗嘉庆年间,高凤翥又多方寻购,终得石笋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园内。
这时,园林达到最盛期,而高凤翥也不再满足于沿用前代"日涉园"的园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笋而将园名改为"三峰园"。
直至文宗咸丰八年,这一时期或许为高氏的衰落,或许也与这一时期城市历史环境有关。
这个时期的泰州自然灾害频频,经济衰落。
三峰园重新被提及的时候,已然是以"荒落破败"四字出现,到了咸丰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峰园被在川南做官回乡的吴文锡以三千六百缗买得接着又用三个多月时间,耗资一千五百缗对园林进行了修缮。
工程结束后,他认为修复的园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环水抱无美不备",从此自己可以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藏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将三峰园更名"蛰园"。
但只有几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鹤侪)从扬州来泰居住此园之中,园归乔氏,改称"乔园"。
此时"乔园"的景物与"蛰园"并无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阶段的乔松年自然不喜蛰园景点的名称,又将名称悉数改回原"三峰园"时的称呼。
然此时的"乔园"毕竟不比前"三峰园"的盛况,但山石,树木却均是前代之物,看起来更为古拙,故而乔松年对自己的"乔园"评价为"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
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园林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也因而名声最广,名流之间唱和最多,乔园也成为园林最终定格的称谓。
建国后以园林及附近民居改建政府招待所,于是称园林招待所、乔园宾馆至今。
由于乔园的名字距当代最近,加之乔松年又比较出名,所以此园以乔园名最广为人知,而日涉园的名字往往少有人知晓了。
为了恢复乔园的盛时景象,使之成为泰州这座园林城市的第一园、名牌园,2004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扩建乔园。
2005年市建设局、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本着传承泰州历史文脉的原则,面向社会开明纳谏,重点集纳古文、参照文献、专家和泰州人士三方面的智慧,先后五易其稿,方于定案。
乔园重扩建的来青阁等八大景点都有历史上的出处,主要根据史料画册及古文献描述。
来自清道光五年的《周庠记》,是现存关于乔园古园风貌的最早历史资料。
规划由南京林业大学设计院设计。
乔园改扩建工程也是20XX年市区十大重点建设工程。
总造价1400万。
修复部分按现存日涉园中的亭、台、楼、阁、廊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注重恢复乔园私家园林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并适当创新,形成核心景区、次景区、衬景区、宅院区等四大功能区。
同时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植物景观,既符合当年乔松年的建园观,又保持了乔园区别于扬州等地园林的特色。
乔园一期扩建工程在20XX年底全部完成。
下面请随我到里面来游览。
穿过了西入口的连廊,沿着竹林向南,我们就来到了第一个景点-二分竹屋。
房体周身用毛竹加工构成。
屋体呈浅黄色,设计精巧、精工细作,削竹条板为墙、破半竹筒为瓦、锯竹筒饰窗、拼竹件为门......俨然一座放大的竹制工艺品。
该竹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叹为观止,连声叫绝!因此屋将竹林一分为二,竹屋西侧又有一云(龙)墙将竹屋一分为二,故名"二分竹屋"。
构思奇妙也!名固高古,制屋工艺亦胜古也!屋房植一株檵木,赤叶红花,频有新意感。
在其旁边,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在这山上建有"皆绿山房"。
房南侧有窗观景,窗外竹林深深,玉兰花、茶花竞展娇艳。
过了皆绿山房,就是可览全园美景的建筑-来青阁了。
它是三层青瓦重檐,高为11.58米,建筑面积137.82平方米。
来青阁是全木结构建筑,底层回廊半栏中设镂空花板。
南北为回纹如意,寓意为吉祥如意;东西为宝相花卷草喻为和顺幸福,或和谐美好。
回廊内侧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其寓意含蓄丰富深刻。
一层镂雕挂楣是松鹤延年;撑牙为喜鹊登梅,寓意为"笑颜常开、喜事不断、和顺美好、健康长寿。
"二层与三层镂雕撑拱,南北是狮子盘珠,东西向为喜鹊登梅,寓意:双喜盈门,事事圆满(狮子盘球又意为高官厚禄),三层室内天花,中间大幅是二龙戏珠,象征高贵、华丽、祥瑞。
周围四十四幅松鹤图,寓意可为:事事和顺、健康长寿。
在来青阁西北侧的石林别径,意为石林中的小路。
是用天然黄石大规模的叠石堆山,造成假山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咫尺山林的气氛。
园中的蹬道和台阶用山石叠成,与假山浑然一体,再现了大自然的峰峦峭壁。
石林假山下有山洞,山腹空旷,假山一共开设有东、南、西三个洞口。
下面就给各位10分钟的时间到山洞中畅游一番,来感受一下山景变幻无穷的意境。
10分钟之后,我们在蕉雨轩会合。
这个蕉雨轩是复建的,寓意在轩中可听雨打芭蕉的声音。
在它的南侧铺有鹅卵石的小径,用有色石子勾勒出金鱼戏水的美丽图案,东海浪纹,寓意福寿双全,金玉满堂。
由蕉雨轩向北,就来到了午韵轩。
午,即是抚的意思。
以前它是园主人抚琴吟诵之处。
现在也是进行文娱活动的地方。
从此处向东,就到了文桂之舫了。
舫为仿古船形建筑,船头定泊在怡心池,船的后部是个二层的船楼,沿台阶而上,可欣赏池中水景。
平静无波的池水,像明镜映见水底蓝天。
到了夏秋时节,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微风吹来,纷纷扭动纤腰起舞;景色之美,让人情由景生,从中感受出这迷人的水乡特色。
从文桂之舫东南踏过小石桥上岸,就来到了泛红亭。
它是一个复建的六角古亭。
就像它名字所说的一样,它的周围花木均以红色品种为主。
如红枫、红玉兰、红天竹等等。
据建筑学家研究,古代建房,门罩上原本雕刻的是一种驱魔辟邪的"符镇",类似于人们常见的"泰山石敢当"。
因为从风水角度看,建房过程中有许多禁忌。
比如营建房屋的那一年,必须与当年的"流年"(指算命先生推算出来的房屋主人当年的运气)相结合。
而流连的凶吉,是随着时间的交替而变化的,如果建房完工那年,主人的流连不吉利,则房屋虽已建好也不能使用,否则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这便给房主带来了很多麻烦。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风水先生创建了一种"符镇法"。
"符镇法"在风水中是一种无奈的下策,运用的方法是写上一句"偈语"(佛语里的语言)或是画一张"符"(一种由道士画的宣称可以驱邪的似字非字的图形)张贴在门罩上,从而达到镶解灾祸,趋吉避凶的目的。
台州导游词2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泰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__。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2.77万,其中市区62.81万人。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
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
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泰州历史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
抗金英雄岳飞、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书画大师齐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从业,为泰州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泰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全市建有5座博物馆,珍藏文物万余件,不少为稀世珍品。
千年古刹光孝律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园、崇儒祠、岳王庙、安定书院、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俱是泰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泰州又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沈毅在这里发动了“五一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挺进苏中,三进泰州,决战黄桥;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白马庙诞生。
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
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4年,全市实现GDP705.20亿元,财政收入86.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2.09亿元。
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