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提高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实践,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二、重点和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4、本课讲述的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活动一:有人认为唯物主义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讲授新课】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其观点: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播放PPT,学生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泰勒斯(古希腊)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东汉)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学生回答: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12 相关观点。
2.播放PPT,学生思考: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17 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学生回答: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教师播放PPT,讲解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播放PPT,学生思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到了19 世纪,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猜测性、简单化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生回答: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教师播放PPT 表格——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比较【合作探究】活动二: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其评价:1、播放PPT,学生思考: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什么?“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贝克莱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学生回答: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贝克莱语:“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播放PPT,学生思考: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什么?“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朱熹“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黑格尔“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学生回答: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教师播放PPT 表格——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比较基本形态区别联系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合作探究】活动二: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漫画《大树的对话》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力提倡。
(2)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它毕竟是“姹紫嫣红”的花,就其某些部分而言,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因此,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及其关系:哲学中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还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而构成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原因是:从哲学发展史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要么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
(播放PPT,使学生直观理解二者关系。
)分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歧【板书设计】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评价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及其关系【随堂练习】1.(山东高考卷)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2.(全国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山东高考卷)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上海高考单科政治)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5.(江苏高考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6.(广东高考卷)“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7.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9.有人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主要是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D.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否认二者有同一性10.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总体上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