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第五讲 衡水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VIP专享】第五讲 衡水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五讲衡水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五讲衡水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教学目的与要求:衡水文化资源丰富、名人辈出,并形成了一些有名望的大家族,这些家族显赫一时,甚至登基改朝换代。

通过对衡水历史的名门望族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安平崔氏家族,难点是对景县封氏和高氏家族的历史名人因时代久远,人物生平无法深入展开。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门阀制度2.点评冯太后。

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家族。

这些家族重视对后代言传身教,故能长盛不衰,成就数百年的辉煌。

一、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1.孔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像孔氏家族这样清晰地记载了2488年的家族谱系。

到今天,孔子后人已近400万,其中中国大陆约300万,香港近4000人,台湾约2000余人,其余则分布在日本、韩国、北美及欧洲等地。

孔氏一家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繁衍最久、记录最完整的一大家族。

孔家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家”了。

在孔子的后代中,历朝历代有影响者不少。

其中有他的孙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思),战国末期的9世孙孔鲋,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64世孙清代著名戏剧作家孔尚任,语言学家孔广森等。

孔家到了当代有名者也不少,如孔祥熙等人。

2.曾国藩家族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

曾国藩一生奉行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

《曾国藩家书》现在近1500封,记录了曾国藩从道光30年到同治10年前后30多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

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教子、持家、交友、修身、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方面。

这些家书于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宝鉴,也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流传海内外。

后世知书达理之家,大多藏有曾氏家书家训,以便教育子孙奋进而有所作为。

3.李鸿章家族清末有个说法:“清代中兴功臣中最富者,惟合肥李姓为最,“就地产来说,半个安徽是李家的”,“上海的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由此可知合肥李氏财富之巨。

李鸿章家族中后代出了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4.胡雪岩家族胡雪岩,安徽绩溪人,他在杭州创办的胡庆余堂国药号,资金最高达白银三千万两以上,田地万亩。

清光绪元年(1875年)胡雪岩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有功,被慈禧太后论功赏胡黄马褂、晋一品红顶戴、封布政使衔,从而有了“红顶商人”的雅号。

坊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5.乔致庸家族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史上,晋商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祁县乔氏家族,则是晋商的杰出代表。

它从清代乾隆初年创业,独领风骚200余年。

乔家开办的票号,是近现代中国最著名金融机构之一,并创下经营时间最长的记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完美谢幕。

据有关资料估算,乔家财产最多时高达数千万元。

无论财富积累、社会影响,还是对文化的贡献,以乔致庸为代表的山西乔氏家族,都可毫无争议地进入中国名门望族之列。

二、衡水历史上的名门望族1、景县封氏高、封二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颇具影响的两大家族。

打开东、西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的历史,高封二氏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

有的出将入相,官位显赫;有的称王道孤,雄据一方。

这个阶段是历史上景县人气最旺的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士族门阀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门阀制度最主要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下、血缘选拔任用官吏。

一个人只要具有士家大族的血缘,不论其当时有无官职,都可以保持其原来的门第等级,享受其应有的特权。

在那个时期,景县的高、封二氏的门第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

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

其官位之高,人数之多,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坟,俗称“十八乱冢”。

现墓群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约7米,墓群占地面积2000余亩。

图片展示:封氏墓群1948年当地群众挖开4座,取出许多随葬品。

封氏墓群所出文物,是北魏、北齐时期珍贵实物资料,它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片展示:封氏墓群藏品封氏墓群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陵”的名称由来,据传说,当年封家在外地作官的人,乘船来到安陵这个地方上岸,搭起席棚,把亲人的灵柩启运到墓地下葬。

据说“安陵”的名称由此而来。

2、景县高氏景县高氏,是当时北方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史书记载中,景县高氏,上起于后汉,下至隋、唐,有官位的就有一百三、四十人之多。

北魏至北齐时期,高氏不仅是个望族,而且成了皇族。

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从北魏做官到灭魏建齐的过程中,高氏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封王拜相的就有三十多人。

在隋朝的隋文帝时期,高氏后代高熲[jiǒng]任宰相近二十年;唐代,高氏一门又出现了几位宰臣,在我国历史上整整显赫了五个多世纪。

从隋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打开了寒门学子的为官之路,对门阀制度给以极大的冲击,高、封二氏也逐步从显赫的顶峰滑落下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景州望族高封二氏,在东、西晋南北朝时期,他们凭借高贵的血统和门第,凭借自身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成为辉煌长江以北的名门望族。

这两大家族的后裔无论走到哪里,在哪里定居,在他们百年之后,或者让他们的子孙千里迢迢扶柩回到原籍,葬于条县祖茔;或者在他们的墓志铭写上“渤海条县人也”几个大字。

唐以后,士族门阀制度彻底瓦解,散居各地的高封二氏后裔也就没有多少再安葬于原籍祖茔,宋代之后的各代正史的名录上,也就很少见到冠以“郡望条县”的高封二氏的显赫人物了。

高氏墓群,位于景县城南约十五公里的王瞳镇、杜桥乡一带。

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是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

现存有封土墓10座,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

该墓群相传原有墓冢近百座,历经沧桑,封土流失,多数泯没。

高氏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高氏墓群出土东魏陶罐图片:高氏墓群出土陶镇墓兽3、博陵崔氏博陵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

史书上多称博陵崔氏的后人为“博陵安平人”,现在安平境内仍遗有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

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

姜尚的嫡孙季子因食采地在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其后代以邑名为姓氏,这就是崔氏的由来。

到了汉朝,季子的后裔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与山东武城县一带)定居下来。

其中的一支又另居于博陵安平。

此后,崔姓的后代繁衍昌盛,到魏晋时发展成为望族大姓,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盛唐时期,崔姓为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崔姓就有400余人,崔姓被称为“宰相之姓”。

博陵崔氏最显赫的时代在唐代,尤以崔玄暐最知名。

因其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恢复唐国号。

因这一功劳,唐中宗封崔玄暐为博陵王。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崔姓家族自然不乏作诗的杰出人才。

博陵一支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崔护。

他被千古传诵的一首诗是《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崔氏家族能够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名人辈出,与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学、严格的家规、良好的家风有关。

博陵崔氏墓群现多集中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

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有两万五千多平方米。

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已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开创“垂帘听政”先河的冯太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后,冀州冯氏家族一跃成为北方的显姓望族,这一切缘于建立北燕国的“冀州长乐冯氏”第39世冯跋。

冯跋,最初在后燕国为官,因皇帝慕容熙荒淫过度、横征暴敛激起百姓的反抗。

冯跋趁机发动政变,杀死了慕容熙,拥立慕容熙义子高云为帝。

可是高云登基不到两年,就被身边的护卫谋杀。

冯跋除掉了叛逆,自立为皇帝,建立北燕(409年)。

“冀州长乐冯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北方的皇族。

直到436年北魏灭掉北燕,统一了北方。

冯太后(442-490),名冯淑仪,是北燕亡国之君冯弘的孙女。

她的父亲冯朗投奔北魏,被封为秦、雍二州刺史,冯太后出生在父亲的任所长安。

8岁时,罪臣父冯朗死,她被罚入宫中为婢。

幸得左昭仪冯姑的照顾、教育,冯淑仪成为天资聪颖,姿色绝佳,有见识,有才华的宫中佼佼者,被立为贵人,为文成帝所宠爱,又为常太后所眷顾,通过铸金人成功而立为皇后。

文成帝病逝,冯太后以投火殉葬之举赢得朝野崇敬。

使其在献文帝接位后,经历一番周折,终于诛杀了妄图篡位的丞相乙浑,临朝称制,威望日隆。

孝文帝拓跋宏生,冯太后不得不还政于献文帝,专心抚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过问。

冯太后颇具政治眼光与施政手段。

献文帝年幼即位,冯太后亲自临朝听政,开创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

后孝文帝即位,冯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事无巨细,一以总之”。

她主政期间,积极推动北魏进行改革。

先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整顿吏治,调整机构。

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分给农民。

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经济复苏的步伐,为北魏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而这次改革的主要施行者就是冯太后。

孝文帝成人后,冯太后还政于他,曾作《劝戒歌》、《皇诰》等文章劝勉孝文帝。

冯太后生活好节俭,不喜欢华丽的装饰,因此甚为士民称道,卒后被谥曰“文明太皇太后”,也称“文明太后”。

冯太后性格不好的一面在于她为人疑心甚重,常因猜忌而滥杀无故,朝野为之震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