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中考化学压轴题揭秘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无答案)教学内容

2018届中考化学压轴题揭秘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无答案)教学内容

2018届中考化学压轴题揭秘专题13实验方案的改进(预测题-无答案)专题13 实验方案的改进1.如图:把气球中的镁粉加入到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气球发生变化(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本实验能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有气体放出B.本实验能说明与稀盐酸反应时,镁粉比镁条更快C.本实验能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有热量放出D.本实验能说明温度降低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收集氧气C.量取液体 D.测量 pH3.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4.下列实验设计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①干燥氢气 B.②检验氧气是否集满2- D.④验证Zn、Fe、Cu的活动性强弱C.③检验X溶液中是否含有SO45.1元硬币的外观:①有白色的金属光泽。

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铁制的。

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③“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③为实验 B.②为猜想假设 C.①为发现问题 D.③为设计实验二、非选择题6.小明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来制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他根据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认为该实验中可能会有一氧化碳产生.【查阅资料】一氧化碳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设计实验】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1)A装置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2)刚用酒精灯给试管A加热时,B装置中就立刻产生气泡,但液体并没有浑浊的现象出现,原因是______.(3)C中湿润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_____气体生成,证明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你觉得实验产生该气体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______.(4)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右侧导管口添加____装置.(5)当反应结束后,小明发现一个问题:若先停止加热,______而导致试管炸裂,但若先去除B装置,则会导致________.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操作,将试管中还原出的铜倒出:_________.7.科学的核心是研究,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我们亲历科学活动,体现科学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Ⅰ)已知:二氧化碳气体既不溶于饱和NaHCO3溶液也不与NaHCO3反应; 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

某学生欲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提供了下列装置和药品。

请回答相关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装置A、B都可作发生装置,其中可控制反应进行的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

(4)两个净化装置相连接时,其仪器接口顺序应为______接______(填接口序号)。

(5)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填接口序号)进入。

(Ⅱ)下面是初三某班学生探究铁生锈实验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

(1)优化实验时将Ⅰ中自来水换为蒸馏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化实验时增加Ⅳ是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有关。

(3)实验Ⅴ在软塑料瓶中完成的,一周后可观察到铁钉生锈,_____________,同时铁钉靠近水边附近部分锈蚀得厉害。

由此可知:铁生锈实际是铁与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4)实验Ⅵ还可用来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名称)。

8.如图是小忻同学设计的一套实验室制备纯净、干燥的CO2和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的装置。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为制得二氧化碳,应选择装置______填在A处。

(3)为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装置B中应放_____,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A.N aOH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饱和的NaHCO3溶液 D.浓硫酸(4)当装置E中收集满CO2时,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把注射器D中5mL浓NaOH溶液压入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小平同学认为要证明CO2与NaOH确实反应,还应把注射器NaOH溶液换成等体积的_______,再做一次实验。

(5)小红认为,我们还可以采用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确认CO2与NaOH反应了。

于是,小玲同学取少量E中溶液于烧杯中,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未发现有气泡产生。

据此现象小玲认为CO2与NaOH没有反应。

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几位同学结合所学知识分工合作,集思广益,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取E中溶液,滴加过量CaCl2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①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溶液变红【结论】CO2与NaOH能反应,且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有NaO H。

【反思评价】(1)在实验步骤①中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玲同学认为在实验步骤①中可以用Ca(OH)2溶液代替CaCl2证明这一瓶中是否含有NaOH,你认为呢?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写出a中仪器名称: _______________(2)若要收集一瓶氧气,供“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使用,最好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是F,理由是①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B或装置C,装置C与装置B相比,装置C优点是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10.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 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图2实验中用____(填仪器名称)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一会儿,观察到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2)图1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______。

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____(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

11.结合图回答问题(1)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选填序号)和 E 组合,化学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

,C 装置相对于B的优点有_____,用D装置(3)实验室可用装置B或C制 H2,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收集 H2(4)F 为简易净水装置,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装置。

向该装置处理过的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浮渣,说明是水_____(填“硬”或“软”),若要得到纯水,还需要进行_____(填操作名称)。

1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1)装置C由导管、_________和_________(填仪器的名称)组成。

(2)实验室用H2O2和MnO2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若用KClO3和MnO2制取O2时,则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若制得的CO2中混有HCl和H2O,提纯时用NaOH固体除去杂质,你认为这种方法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13.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而增强。

14.如图,A-G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

(2)用紫黑色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则需要补充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利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端通入 (填“b”或“c”),C装置相比较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如果用小试管来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倒入1/3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见下图)。

用胶塞旋紧小试管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同时用力上下振荡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15.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2)为探究“饱和和石灰水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1:二氧化碳与碳酸钙、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为除去CO中的氧化氢气体,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2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浓硫酸溶液;)B.NaOH溶液液 C.饱和 NaHCO3,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全澄清。

【得出结论】假设2成立;(3)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仍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但同日时用pH传感器监测烧杯中溶液的pH,所得图像如图3所示;①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D点处溶液的溶质主要有(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C段主要发生两个化学反应: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b(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