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减 灾规划
诱发自 然灾害
措施 途径
防 灾法 律 减灾管理
目的 减 少 灾 害 发 生 或 灾害损失
减灾教育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 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 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 止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 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 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 ( 气温、降水、风等 ) 、地形 ( 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 ) 、生物 ( 虫 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 ) 、水文 ( 洪涝、干旱等 ) 、土壤 ( 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 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 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 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 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海陆兼备
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
自然 环境
季风气 候典型
夏季风不稳定 冬季风势力强
干旱、暴雨、洪涝 低温冻害、冰雪灾害
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频繁
多火山、地震
多山地,地形复杂, 表层岩体破碎
滑坡、泥石 流、水土流失
社会经 济环境
人口众多,素质较 低,经济增长快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洪涝
风暴潮
害 灾
情
滥伐山林
严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重
水土流失
河湖蓄洪能力差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构造活跃 地质复杂、地表破碎
水源充足、多暴雨
地震
滑坡
泥石流Leabharlann 开发山区 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 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者的防范意 识和措施不到位
人为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夏秋
海上强烈的热带 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 高
气旋
公众灾害意识
风沙 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 以春季最严 重
西北季风吹扬, 干旱地区的沙尘 向东南方向扩散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
暴雨 洪涝
除西部一 些沙漠地
夏秋 区外的广 大地区
形成降水的天气 系统持续时间 长,如锋面、气 旋等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 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 水预警系统等
是许多大江大 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 重
中部灾害 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 灾、地震、滑坡、泥石 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 杂、地表物质不 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 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 害
西北灾害 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 的新、甘、宁、 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 沙尘暴、 霜冻、 是 中 国 的 干 旱
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开展 对农作物、 畜群等做好防寒准
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备
改进耕作制度等
3、主要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内力 地震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 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 的地面震动
大小。烈度: 衡量地面受 到影响和破坏程度, 主要 取决于震级, 还与震源深 度、震中距、 地质构造等 相关
赤潮等为主
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 井平台、船舶、港口 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 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 南的东南沿海地 区
以台风、 风暴潮、 暴雨、 受 海 洋 与 陆 地
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 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 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 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 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 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 3)蝗灾 . 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 ( 干旱、洪涝、热带气旋 ) 、地质灾害 ( 地震、滑坡、泥石流 ) 、 海洋灾害 ( 风暴潮、海啸、赤潮 ) 、生物灾害 ( 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 。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 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 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 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 等为主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是中国的高寒 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 害
防治措施
伏旱
长江中下 7月
游
副高控制
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分布广泛、 危 害 大、伤亡 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 洋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 ( 斜 坡重力 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 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 稳定的山坡形态、 软弱面 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 发作用
分布广泛, 危 害 大,伤亡 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 岖的山地, 如欧洲南 部的阿尔卑斯山区、 中国的横断山区、 南 美安第斯山区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 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 大的自然灾害。
雨雪、冻害等
天气系统
气旋
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
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
冷锋
夏秋季节,主要 在我国的
影响沿海地区, 时空分布
内陆也受影响
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 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或
特大暴雨
春夏季节, 分布普遍, 以我国 冬半年 (9 月至次年 5 月 ) ,除
北方、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的伏 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 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 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 . 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 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旱最为严重
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
危害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
强风、 特大暴雨、 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
风暴潮
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
重大损失
强烈的大风、 降温天气使农作 粮食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 影
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 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利用气象卫星加 强对台风的监测 防御措施 和预报,及时发 布台风预报、警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 海啸
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 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 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 暴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
潮
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 飓风的沿海地带, 如印度洋北岸的 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报或紧急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