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文化对黑龙江文化的影响内容简介: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结果,黑龙江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鲜活的丰富多彩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清以来的流人文化作为黑龙江流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4个部分即流人文化的界定、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深远的流人及作品、流人促进了黑龙江省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流人文化促进了黑龙江省城文化的发展,系统论述了流人文化的成因以及流人文化对黑龙江文化、教育的影响。
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也就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流人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由于我国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综合体,而流人流放之地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所以流人文化进一步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种新质文化,这样,在包括黑龙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民族文化关系。
流人文化作为一种客籍文化必然会与地域文化发生横向联系,影响和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研究流人文化及其影响,就可以为我们掌握各个民族风土民俗、促进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增加边疆各地旅游文化中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开发旅游新资源,提供历史的借鉴。
研究流人文化为弘扬、开发黑龙江文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黑龙江流域文明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在这块荒凉、冷僻、凄苦、易使人丧失活力的气候条件下,开拓出了如此繁荣的都市文明。
在这片令中原人只会产生一种流放之感的土地上,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却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多次建立王朝政权。
历史的真实,充分证明了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存在和它的活力。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为国家疆域的开拓、民族的融合、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流域文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包含有土著民族文化与客籍民族文化中各个民族文化,有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有古今有别的时代文化,有各种具体的专业文化。
此外,还有作为社会群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流人文化。
由此可见,流人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流人文化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一、流人文化的界定流人,先秦时代含有二义,一谓被流放贬逐之人,一谓流亡于乡里以外之人。
西汉时出现了指代流亡于乡里以外含义的流民一词,此后流人与流民的含义逐渐有了分工,界限渐趋明显,至明清时,流人成为称呼流放贬逐之人的专有名词,而流亡乡里以外之人,则被固定地称为流民。
流人,是作为阶级专政的对象与统治阶级掠夺财富或戍边实际需要的产物,被强制迁徙到边远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边一种客籍居民。
简言之,流人就是被流放之人,即流放者。
它既指个人而言,又指社会群体而言。
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也就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它产生于流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又产生于流人的创造活动之中。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流人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二、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深远的流人及作品吕留良,明末清初思想家。
初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
浙江省嘉兴府石门县人。
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时年五十五岁。
他是明代大儒刘宗周的门人,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
明亡时,散家财结客,矢志反清,后事败。
家居授徒,并研治程朱理学。
著作有《四书讲义》、《四书评语》、《诗集》、《文集》等。
其内容借朱子之义理发挥民族之精神,痛惜祖国之沦亡,怒斥异族入主中原。
雍正年间,其遗著以笔墨得罪,惨遭戮尸,其子孙多人俱发至宁古塔,后又因子孙捐监违例,将三房、七房、九房三支及家眷发遣齐齐哈尔。
吕氏后裔的这三支来到齐齐哈尔后,因不准仕进及一切政治上的行为,家世相传仅以行医、塾师、经商为业。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经营范围逐步扩大。
有开当铺、麻绳铺、磨坊、五金洋行、布匹绸缎庄、百货商店、日杂商店、中药房等,其经济状况日渐好转、家资雄厚,并“资雄于塞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吕留良玄孙吕景儒,继承祖业,自幼学医,成为齐齐哈尔的一代名医。
嘉庆年间,齐齐哈尔爆发瘟疫,吕景儒自制药剂,投入井中,救活许多人,其医术、医德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
获救的人们送他匾额,上书“妙手回春”。
其事迹在当地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如《黑龙江志稿》载:“吕景儒,字淇园,吕留良后裔。
留良以文字狱断棺剖尸,子孙俱戍黑龙江,不得仕进。
学成,则经商,以资雄于塞上,齐齐哈尔之富无吕氏若者。
”齐齐哈尔的文化传播与吕氏后裔息息相关,其功不可没。
吕氏家族为书香世家,迁移到齐齐哈尔的吕氏后裔从事塾师,传播文化知识,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地方史料《黑水先民传》载:“吕留良子孙先后以罪远谪,土人慕其流风,抵经请业,始能读中国之典籍”。
民国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至吕氏故宅祠堂祭奠吕留良,在《章太炎全集》中载:“民国元年,余至齐齐哈尔,释奠于用晦(吕留良字)影堂,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老吕家。
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
诸犯官遣戍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
初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
至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
由上可见,吕氏后裔对当时黑龙江重镇卜奎(今齐齐哈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氏故宅为齐齐哈尔市增添了历史底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
给予保护修缮。
方式济(1678——1720),字渥源,号沃园,安徽桐城人(今枞阳义津镇人)。
式济周岁即随母吴氏迁居金陵(今南京),7岁丧母。
年渐长,因好学工诗,精于绘画,曾得到当时的大画家王原祁的赏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
次年回家省亲,适逢《南山集》案发。
因《南山集》有数处写到族人方孝标,因此全家被牵连,式济和父方登峄共4人同时被贬谪到黑龙江卜魁城。
边关看守的头领想把其亲属分居各地,方式济卖尽衣装打通关节,才得以聚居。
方式济在风雪中上山打柴,常常两手破裂出血,但在父亲面前总是谈笑自若。
父子之间,自谓“师友”,常在一起精研经学。
长期的边疆生活,使式济对当地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详细记述了边陲的山川、民族分布、物产、资源和历史沿革等,写成了《龙沙纪略》一书。
该书为清代名志,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方式济为人谦虚忠厚,每当看到人家有长处,常常以其作楷模,自勉奋进。
人有急难,则乐而助之。
式济曾与族弟方薪传作客在外,族弟染上病疫,人人都躲避而去,但式济却始终照料族弟,同室起居,一直等待族弟病愈。
方式济42岁时,病死于卜魁城。
著有《龙沙纪略》、《陆唐初稿》、《出关诗》各1卷。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为《何陋居集》(方拱乾撰)。
方拱乾(1596—1666),初名策若,字肃之,号担庵等,晚号苏庵。
安徽桐城人。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
“弱冠负文誉”。
因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牵累而被流放。
十六年闰三月出关,七月抵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十八年十月被赦归,十一月离开戍所。
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虽处流放之逆境,仍然“无一日辍吟咏”。
流放前已有《白门》、《铁鞋》、《裕斋》等诗集。
赦归途中与归后,又有《苏庵集》与《宁古塔志》。
从出关至离开宁古塔,“凡一千日,得诗九百五十一首”,平均几乎每天一首,数量之多实在惊人。
这部诗集所咏多为塞外山川景色、民风土俗、流人的生活及心态,具有补史之阙或于其他史籍互相印证的作用,由于是作者所见所闻或亲身所历的第一手史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唐代渤海国上京遗址、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清初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斗争等历史遗迹或事件,在清代文献中首次得到反映的当推此书。
如《鬼妾叹》反映了清初黑龙江人殉(活人殉葬)罪恶风俗犹盛。
《河冰行》是咏上元节满族妇女卧冰以“脱晦气”的风俗。
还有些阴晴、树挂等自然现象及咏豆腐、酿酒之作,为黑龙江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珍贵素材。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山水志为《宁古塔山水志》(张缙彦撰)。
张缙彦,河南新乡人,字坦公,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后中举人,1643年官任兵部尚书,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被俘,后逃回故里,顺治三年降清,先任山东右布政使,后官至工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因遭人弹劾,获罪流放,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关至宁古塔。
在宁古塔期间曾撰写《宁古塔山水记》,被称之为黑龙江的首部山水专志。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戏剧作品为《龙沙剑传奇》(程煐撰)。
程煐字星华,一字瑞屏,号珂雪头陀,清代安徽天长县人。
清嘉庆二年(1797年),流人程煐因文字狱受牵连被流放到齐齐哈尔,他在饥寒交迫的逆境中仍然乐观地对待生活,嘉庆七年(1802)程煐创作了《龙沙剑传奇》,不出10天,书成。
全剧共30出,寄托了作者的民族之愤。
书成之后,未得出版机会,有若干抄本在少数人中流传。
该剧的手抄本收藏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
《龙沙剑传奇》己被国家版本库列为珍善本,此剧本被收入到《中国戏曲志》。
《龙沙剑传奇》以神仙道化故事为题材,以神和魔之间的斗争,以李鹬夫妇的悲欢离合、弃官悟道为线索,揭示了正义善良一定能够战胜邪恶的真理。
这部五万言的剧目上演后引起轰动,程煐本人不但因此受到齐齐哈尔副都统的褒奖,而且“龙沙”一词也由此成为齐齐哈尔城的雅号。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吴兆骞撰)。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曾因事流放黑龙江省海林、宁安等地23年,写有大量诗文,其中的《归来草堂尺牍》是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
上述流人通过作品及言行传播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流人文化,为边疆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们传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并且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三、流人促进了黑龙江省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
清代前期,东北的学校教育有官学和民办两种。
先是1744年,时任黑龙江将军傅玉,奏请朝庭并获批准设立满官学;续而黑龙江将军永琨于1796年,即满官学成立52年之后,设立了汉官学,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由流人担任。
接着1806年在卜奎驿站附近建起了“文昌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祭祀文昌星;又于1851年在卜奎城东南角又建立一座“孔庙”,每年由将军亲率文武官员祭祀。
每到祭祀文化的节日,全城的私塾先生几乎都走出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大家在一起泼墨挥毫、纵情歌吟,大有扬眉吐气、潇洒一回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