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摘要: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
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
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
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内部蕴藏的中华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积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续写当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建设富饶黑龙江的时代重任。
历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针对黑龙江地区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较具特色的几点历史文化试做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57-02广袤神奇的黑龙江大地自古是多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
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独具特色。
她也是东北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由原始氏族向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粟末■、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种政权的建立无一不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响。
”[1]黑龙江是满族人的故乡,特别是其建立的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引导文化发展走向的因素众多,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也难于做到一览无遗、面面俱到。
但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泱泱中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时代沧桑——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剪影黑龙江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政治方面等因素,使其在古时成为流放“汉囚”之地。
独特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在近代之前沐浴汉文化滋养的一种特殊现象。
流放的生活和黑龙江的山水人文,给这些远离故土,饱受乡愁煎熬的“流人”以独特的写作素材。
从他们的诗词文章中亦能感受到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北国风光的无限敬畏与开始新生活的自励。
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激活的前奏。
何时明令不再向东北发配“汉囚”,可追溯至乾隆初年。
作为黑龙江古典文化发展之尾声,其影响范围虽有限,却为后人分析当时塞北边疆的社会文人心态提供众多生活化的素材。
还有一个群体的人,他们当中既有塞北的封疆大吏也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像周树模、宋小濂等一大批治民安邦之才,对于黑龙江的贡献也是彪炳史册。
“由于黑龙江地区文风闭陋至极,财政拮据,学校之创办十分困难。
然而,幸得一批‘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主持政务、苦心经营,教育才始具新气象。
”[2]他们对于黑龙江近代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岁月已久,赤子情怀亦感人肺腑。
足以体现官民对于黑龙江发展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殷切盼望。
随着近代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加剧,针对开源节流、边疆告急等问题的处理已经是摆在清朝统治者案头上的当务之急。
清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决定:解禁黑龙江等地。
此时的黑龙江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作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的飞跃性进步成为黑龙江开发浪潮中的重头戏,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与财力。
“自1861年至1911年的半个世纪期间,整个黑龙江地区从部分开禁放垦到全部放垦,共放荒764万余垧,是黑龙江地区土地放垦的重要时期。
”[3]虽在此期间难免有仓促、疏漏之处,但对封闭已久的黑龙江来说,终于迎来沐浴开放的春风。
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繁荣与日俱增。
闯关东这样宏大的历史画卷也由此开启了更大规模。
如史诗般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与闯关东相关联的众多整体与个体都有了一部自己的奋斗史。
历史文化通过人类这样智慧勇敢的载体,在新的大地上得到生根发芽的契机。
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娱顺理成章地在黑龙江广大地区被传播。
拿剪纸来说:“剪纸是民间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
清代中叶对东北地区开禁,河北、河南、山东等关内谋生的流民纷纷涌入,剪纸艺术也随之传入。
松花江地区所属各县城乡均有此项民间艺术,尤以方正县的剪纸活动最为突出。
”[4] 在开发黑龙江经济与文化上,这些移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却是构成近代黑龙江文化特色形成的中坚力量。
比起长期封闭的黑龙江来说,他们已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语言、习俗、观念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都将历史文化的创造推向高峰。
一个“闯”字道出了近代中国旷世罕见的移民潮。
“闯”如果说是为生存而形成的冒险精神,那么同时这也演变成了一种开天辟地、不畏艰险的英雄品质。
在山东、河北等省份,到关外闯一闯,是当时的主流。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传统,‘闯关东’深深扎根于日益扩大的社会联系中。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人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
”[5]这些历史文化的迁移与扩散,在新的土地上又产生了变异,更具有黑龙江的特色。
这些闯关东移民对于黑龙江的感情浓厚,正如曾经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逐渐的,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黑龙江人。
哈尔滨,被冠以众多城市美誉,“东方莫斯科”最能体现其特色。
在黑龙江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对俄文化怀揣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们不应忘记俄国势力曾带给中国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残酷侵略,特别是开启俄国全方位侵入黑龙江的中东铁路的建设,带给黑龙江人民的压榨更是罄竹难书。
但是正因为铁路的建设,使跨地域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此时期,由于哈尔滨交通便利,开埠通商人口骤增,一些评剧与京剧名角竞相来哈献艺。
上演的《爱国娇》、《马振华哀史》、《杨三姐告状》、《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等时装剧目颇受赞誉。
”[6]俄国在以哈尔滨为首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经营许久,大批的俄国侨民涌入黑龙江,有学者总结:“俄国侨民所到之处,都把优秀的俄国文化带到所到国家,并吸收侨居国文化,从而孕育了风格独特的侨民文化,侨民文化不但是20世纪俄国文化的一宗瑰宝,而且也是俄侨所在国文化的一宗瑰宝。
”[7]具有宗教色彩的教堂或是典型俄国式的民居这些仿佛如童话世界般的建筑,既是俄国人民热爱生活的写照,也给无数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可以肯定的是:“俄国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与中国的文化相互撞击、相互交流。
新旧文化的斗争、中西文化的交汇不仅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的文化,而且加速了它的开发进程。
”[2]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组织起来促使一个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体系的形成,所以黑龙江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值得注意:“清末民初,由于经济日趋发达,佳木斯农、林、矿、商不断开发,人口骤增。
关内各地京、评剧行班及曲艺艺人纷纷来此做营业性演出,致使佳木斯镇艺坛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8]还有边疆的黑河地区:“清末民初,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及无声电影传入区内,区内的影剧院亦相继建立,丰富了边疆的文化生活。
”[9]由于抵抗沙俄、日本的侵略,文化领域也成为黑龙江儿女的战场。
许多英雄人物由此诞生:“黑龙江地区沦陷后,爱国文艺人士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抵抗运动,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活动中心的北满作家群,萧红、萧军、金剑啸、关沫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血雨腥风的时局里他们为民族自由奔走呼号,在敌人严刑拷打中仍保持铮铮铁骨,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天动地。
在揭露敌人残暴统治和人民疾苦的时刻里,他们无不体现着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身为社会头脑的责任,在文化战线上,用血肉与才智筑起民族尊严的长城。
二、小议龙江文化范式的形成对于上述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究其形成过程展开分析,以下几个因素只是众多成因的一部分,但也具有一定思考性:其一,从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上讲,这里自古为“极边苦寒”之地,酷寒恶劣的气候使人望而却步。
漫长的冬季给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诸多不便。
气候环境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双刃剑,既铸就了黑龙江人勇敢豪迈的气质,却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这里的农、林、牧、副、渔之丰富是举世公认的资源“福地”,从古至今既吸引人们冒险到此求得财富,也成为战略大后方的绝佳首选。
其二,战争的破坏带给黑龙江文化的摧残在近代更是充满血泪。
就拿俄国来讲:“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它原疆界远在乌拉尔山以西,同亚洲部分的中国相距很远,并不接壤。
”[3]随着俄国不断侵扰黑龙江地区,战争涂炭生灵、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
日本势力在取代俄势力后更是将历史文化囚困在战争与奴役的阴霾中。
“哈尔滨沦陷后,民族文化艺术遭到摧残,城市文艺社团演出受到严格的控制,农村戏曲活动面临衰亡。
”[6],“日本侵略军占领佳木斯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各项文化活动均鼓吹‘日满亲善’,宣扬‘王道乐土’,文化艺术事业萧条。
”[8]残酷的殖民文化教育摧残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民族保持活力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广泛地运用其所使用语言的口语和书写形式。
”[10]而日本侵略军却在用奴化教育,妄图控制中国人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企图消灭华夏民族的尊严与活力,这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侵略。
其三,在传承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黑龙江历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桎梏,有学者指出:“黑龙江区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历过夫余人的‘汉之属国’、渤海人的‘海东盛国’、女真人的‘金源内地’等几度兴盛的时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亦曾达到空前的繁荣。
但予人遗憾的是,这种‘兴盛繁荣’没有像农耕文化那样传承发展,且在他们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而总是在‘兴盛繁荣’之后便又回到了落后乃至原始的状态之中。
”[11]这仿若在留住记忆的过程中失去了一条连贯、绵延的历史准绳,失去她,不但使一切还要重新梳理,同时损失的将是令后人为之扼腕的难以复制的辉煌。
其四,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近代特色的形成也十分关键。
长期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黑龙江的人口流动与对外文化交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黑龙江却被封闭在历史的边缘长达数百年。
黑龙江虽贵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却没有畅享文化交流的机会,原本就薄弱的历史文化基础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
城乡发展尤其在文化领域内的差距更是大的惊人。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内外原因交织的结果。
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黑龙江历史文化而努力。
三、总结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她的文化发展带有浓厚的近代色彩。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移民,黑龙江带给他们的是一系列单纯却又复杂的感情。
禁止开垦诏令的实施,人为地阻隔了文化的再创造,使这里的文化事业一度被打入历史的冰封期,在特定时期的百花齐放之后转而走向万马齐喑。
但这不是历史的沉沦。
这里有太多的迁徙,人来人往。
这里海纳百川,虽也有战争的涂炭,但这里带给移民的情怀,更多的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与气度。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积淀不厚,但是她的特色就是这样,中国的“和”是一种传承,而“融”也是一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