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之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考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

高校行政化是目前我国高校治理改革的焦点与难点。

高等教育行政化危害严重,不仅危害学术生态,还滋生腐败问题,加大了教育成本,使学校教育缺乏特色,缺乏自主性。

高校行政化既是历史传统影响的结果,又是当前社会制度的产物。

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适应性昭示,高校行政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高校行政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去行政化”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腐败教育体制办学自主权法律法规学术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reform is significant.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orm. Serious harm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academic ecological harm, but also breed corruption, increase the cost of education, lack of features make school education, the lack of autonomy. The results of both the history and traditio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influence, but also a product of the current social system. Its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adaptive clear,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ransformation we must first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secondly to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hance the university's school autonomy, while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ultimate goal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Keywords: Education "to the Chief";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 corruption; Education system; School autonomy; Laws and regulations Scholarship近年来,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教育问题的核心又越来越集中指向教育行政问题。

尤其是大学教育行政问题,更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行政化源于“科层制”的管理体系,科层制又称官僚制。

所谓大学“行政化”是指以官僚科层制为基础特征的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中被泛化或滥用,即把大学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把学术事务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1]。

亦即大学行政管理中“行政过度和滥用”,从而使得大学学术权力边缘化,学术地位弱化,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一、中国教育‘去行政化”研究的缘起近年来,围绕中国教育问题,中国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思考,结论越来越集中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教育行政化问题。

人们大都共识:教育行政化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弊端之症结。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先后四次看望钱学森,并发出了“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①温总理发表了署名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谈话。

2010年初,温总理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畅谈教育改革的四大方面内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公平、倡导教育家办学,最终总结出了“教育行政化”乃一切问题之症结的结论。

随着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深刻认识,教育“去行政化”就成为一个热点研究主题。

实际上,教育行政化问题早就被学界关注,但是真正明确提出教育“去行政化”这个概念,则是2008年的事情。

2008年,林善栋在2008年第6期《教育评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林善栋在介绍现代大学制度的由来以及中国大学行政化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就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改变政府对大学的直接管理、打破政府与大学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关键,需要建立由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遴选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选大学校长,需要根据“教授治校”理念确立教授会的地位,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私立大学。

[2]教育“去行政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学界虽然是在2008年末才正式被提出,不过,很快就被学界广泛接受,在随后的2009年,中国的学术期刊就发表了9篇标题含“去行政化”的教育研究论文,在2010年,该类论文猛增到100多篇。

[3]可以预见,在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较好地解决之前,“去行政化”研究将是一个教育研究的热点。

二、大学行政化得负面影响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能够较为统一的配置和控制资源,顺利的贯彻执行上级的教育政策,有利于保持教育系统的稳定和政治上的安全。

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行政化的主要负面影响既是实然的也是或然的。

这里论述的负面影响既包括已经发生的负面影响,也包括行政化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工具可能继续产生的后果。

1、在资源与价值导向上影响学术生态在行政化的运行模式下,教育行政部门是各种形式资源的控制者和分配者,资源分配的形式主要是各种项目、课题和工程。

申请课题本来不是坏事,但是学校己经为此变得急功近利。

学校急于要成绩和政绩,教师一定得按学术成果评职称,组织和个人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跑部钱进”,有的学校专门设立办事处,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关工作。

有的学者认为科研人员则①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进行“跑”、“赶”、“堆”,具体表现为“跑”出来的课题与项目,“赶”出来的论文与报告,“堆”出来的研究成果。

众多的奖、赛、评,形式上繁荣了学术,但是很多资源却没有分配给学术人员,而是让行政人员占了先机。

该得到资源的人没有得到;不该得到的却在占有大量学术资源。

退一步讲,如果各种精品的获得者多数都是真正的一线教师也罢,很多课题评审根据官阶高低、根据人脉关系软硬来评价,有的精品课程获得者90%都是有一定行政职务的,如此可见一般。

这样的运行方式,使得外部宏观行政力量渗透到大学内部,对一些相对微观的环节都施加了较大影响。

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争取资源还采取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去争取获得资源。

甚至这些不合法的手段己经得到了全体教师的默许、同意和理解。

组织采取非正常手段去争取资源、名目和奖励,对教师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自明。

既然非法手段是可行的,能用“巧劲”成功,有多少人愿意“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有多少人甘于寂寞的“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呢。

2.教育腐败问题频发,高校公信力持续下降.行政化的体制机制中,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政府权力过大、大学内部权力过多集中于顶端,同时缺乏相应的制衡与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教育伦理和教育腐败问题。

教育腐败问题和教育伦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对权力的规划、制衡和限制。

大学外部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大学内部权力主要集中在校级管理层,集中在以校长和院长为代表的行政主体手中。

治理大学组织最适宜的方式却是分权,权力过于集中,统一的控制太多则往往事与愿违。

据统计,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25%,其中82%的案件集中于基建、招生、采购、财务、后勤服务等。

[4]典型案例如2009年武汉人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而后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被“双规”。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一旦发生重人违纪违法事件,将严重损害教育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3.行政开支巨人,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木.高校庞人的行政队伍就像雪球一般越滚越人,过多的行政冗员不仅造成人量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教育机构膨胀、人满为患,行政成木不断增加。

每年仅行政人员的基木薪酬就是一笔巨额支出,此外,各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有人量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如接待费用等。

同时,一些高校的领导一味地追求业绩,将人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与行政化密切相关的各种评估上,人搞“形式主义”和“而子工程”,很人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木,影响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

著名学者熊丙奇曾计算过,一所大学大概有处长、副处长150名左右,副处级干部30人左右,科级干部大概有1000,由此高校出现了“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

“官”太多了,于是“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的活”,不仅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极低,拥有庞大的行政管理队伍也必然造成巨大的行政开支,仅薪酬一项,“以每位行政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3万元计,就将花费1000多万元”,由此导致办学成本的提高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5]4.大学的办学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高校行政化以行政指令为导向、以拨款模式和课题申报为驱动,导致学校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三方,更无法形成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中国的大学是官办官管,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都是统一管理、一个模式,形成了学校以政府为中心,师生则以高校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办学格局。

逐渐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府行政命令指挥下,高校只能按政府行政权力模式发展,高校教学不尊重教育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办学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学校的评价,也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