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
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
问鼎咸阳,烈士封王。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
”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
”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
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
刘邦谦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
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
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
”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
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
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
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
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
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
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
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
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
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
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
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
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
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
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
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
”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
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
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
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
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
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
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
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
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
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
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
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
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
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
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
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
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
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
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
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
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
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
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
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
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
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
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
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