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二〇一七年十月目录学院概况 (1)1定位与目标 (1)1.1办学定位 (1)1.1.1办学定位 (1)1.1.2办学理念 (2)1.1.3发展目标 (2)1.1.4确定依据 (2)1.2培养目标 (3)1.2.1人才培养总目标 (3)1.2.2各专业培养目标 (3)1.2.3目标设置依据 (6)1.3教学中心地位 (6)1.3.1学院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6)1.3.2保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7)1.4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8)1.4.1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胜任能力强调不足 (8)1.4.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 (8)2师资队伍 (9)2.1数量与结构 (9)2.1.1师资队伍现状 (9)2.1.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0)2.2教育教学水平 (11)2.2.1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11)2.2.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11)2.2.3实验人员和教辅人员业务水平 (12)2.2.4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机制 (12)2.3教师教学投入 (13)2.3.1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13)2.3.2多措并举促进科教融合 (13)2.3.3积极开展教改研究 (14)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4)2.4.1科学规划,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14)2.4.2合理安排,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4)2.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5)2.5.1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均衡 (15)2.5.2实验技术人员培养有待加强 (16)2.5.3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17)3教学资源 (17)3.1教学经费 (17)3.1.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17)3.1.2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18)3.1.3年度教学经费及使用情况 (19)3.2教学设施 (19)3.2.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19)3.2.2教学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20)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20)3.3.1重视思想引领,科学规划专业建设 (20)3.3.2合理布局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2)3.3.3注重与时俱进,完善培养方案 (23)3.4课程资源 (23)3.4.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3)3.4.2课程数量、学分和结构 (24)3.4.3教材选用与建设 (26)3.5社会资源 (26)3.5.1合作办学,提升教育水平 (26)3.5.2校企共建,助力人才培养 (27)3.5.3多方引资,丰富学生活动 (27)3.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27)3.6.1实验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27)3.6.2教学设施共享程度有待提高 (28)3.6.3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落后 (29)3.6.4利用社会资源办学能力有待提高 (29)3.6.5本科教学经费相对不足 (29)4培养过程 (30)4.1教学改革 (30)4.1.1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30)4.1.2探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30)4.1.3提高管理效率的措施 (32)4.2课堂教学 (32)4.2.1严格规范教学大纲 (32)4.2.2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32)4.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3)4.2.4强化课程考核管理 (33)4.3实践教学 (34)4.3.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4)4.3.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36)4.3.3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36)4.3.4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6)4.3.5实习、实践环节的落实及效果 (37)4.4第二课堂 (37)4.4.1第二课堂建设与保障措施 (37)4.4.2社团建设情况 (38)4.4.3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情况 (38)4.4.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39)4.4.5学生国内外学习交流情况 (39)4.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0)4.5.1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 (40)4.5.2现代化教学应用不够 (40)4.5.3毕业论文缺乏研究深度 (41)4.5.4国际化合作程度低 (42)4.5.5缺少综合性本科实践基地 (42)4.5.6第二课堂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42)5学生发展 (44)5.1招生与生源情况 (44)5.1.1生源数量与特征 (44)5.1.2各专业报到率情况 (46)5.1.3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48)5.1.4学生转专业情况 (49)5.2学生指导与服务 (50)5.2.1对各类学生的帮扶工作 (50)5.2.2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评定工作 (51)5.2.3考研与就业培训 (52)5.3学风与学习效果 (52)5.3.1总体学习风气 (52)5.3.2学风建设具体措施 (52)5.3.3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53)5.3.4学业中期审核制度情况 (54)5.3.5学生毕业率及取得学位率情况 (54)5.4就业与发展 (56)5.4.1毕业生就业情况 (56)5.4.2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措施 (56)5.4.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情况 (58)5.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58)5.5.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 (58)5.5.2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措施 (58)5.5.3对学生服务与指导的特色不突出 (59)5.5.4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 (60)5.5.5创业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60)5.5.6毕业生信息跟踪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61)6质量保障 (61)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1)6.1.1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62)6.1.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 (62)6.1.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的落实情况 (63)6.1.4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与素质 (64)6.2质量监控 (65)6.2.1起点控制 (65)6.2.2过程控制 (65)6.2.3考试控制 (65)6.2.4事后控制 (66)6.3质量信息与利用 (66)6.3.1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66)6.3.2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 (67)6.3.3教学情况总结 (67)6.4质量改进 (67)6.4.1教学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67)6.4.2教学质量管理 (68)6.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68)6.5.1评教成绩难以全面反映现实 (68)6.5.2缺乏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监控 (69)6.5.3质量信息收集及利用有待完善 (69)6.5.4教学研究活动深度不够 (69)7特色项目 (7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济理论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70)一、读万卷书——本科生“读书工程” (70)二、行万里路——服务“三农”实践 (71)学院概况XX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现已形成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层次,设有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并拥有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两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和农业硕士、金融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和市场营销6个本科专业;拥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金融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拥有三个省级研究基地(中心)和两个厅局级研究基地(中心)。
学院现有职工78人,专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97%。
十年来,完成国际合作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1项。
出版学术专著66部,出版教材76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
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1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1项,厅、市(校)级奖励70余项。
1定位与目标1.1办学定位1.1.1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复合应用型为主的经济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学科发展定位:保持农林经济管理优势,重点发展应用经济学,在未来十年左右时间,建成省内的优势学科。
1.1.2办学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四个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学科建设平台、实验室建设平台、科研成果展现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工作,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服务并致力于培养以复合应用型为主的经济人才。
1.1.3发展目标以建设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为目标,建设河北省“三农”智库,获得河北“三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的发言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研究方向凝练、研究力量整合、研究网络充实与扩充,建设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研究平台,搭建全省领先的“三农”经济研究的第一研究平台、信息交流平台。
全面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开放办学实现资源共享,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复合应用型为主的经济人才。
1.1.4确定依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主要依据的是自身的现实条件和现阶段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省部共建、开放办学、创新创业、科研提升等新形势。
同时,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实际应用价值取向和校企融合价值取向。
实际应用价值取向是立院之本,XX学院的教学、科研乃至社会服务都必须秉持实用性。
校企融合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活水源头。
企业不单是师生的实习基地,学院必须与企业实行真正的双向互动,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的变革。
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可。
1.2培养目标1.2.1人才培养总目标XX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高、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强,以复合应用型为主的经济人才。
1.2.2各专业培养目标(1)经济学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熟悉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向经济和管理相关领域扩张渗透的较高素质和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了解当代国际XX的发展动态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国际通行的XX规则和惯例,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和跨境电商业务操作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涉外企事业部门和政府机构,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的复合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