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风文明行动实施意见

乡风文明行动实施意见

关于广泛组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
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安排部署,加快提升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县文明委决定,在全县广泛组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着重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生活方式、乡村道德、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个方面,以文明镇村(社区)、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街巷和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自2011年起到2015年底,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环境
面貌更加优美、村风民俗更加文明、道德素质更加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广大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县级以上文明村逐年增加,到2012年底,全县50%以上的村要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庄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

三、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合群众切身利益,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为农民多办好事实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是坚持创新载体,加强引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主要任务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三大建设”行动:
(一)人居环境优化建设行动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制订村庄发展规划,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环卫、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政府投入,
调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公交、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城乡一体化。

2、加强村庄生态建设。

以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以建公共绿地和开展庭院植树为重点,积极推进村庄、庭院和道路绿化工作,绿化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建设整洁美观、文明生态的新家园。

3、综合整治农村卫生环境。

以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切实解决乱倒乱泼、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彻底治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实现生活垃圾有专人清理、家家户户置物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处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镇村文明风尚建设行动
1、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倡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杜绝黄赌毒,培育文明新风。

2、深化道德规范教育。

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大力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我为宝石之都添光彩”活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倡导文明言行,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成风气。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文明标兵、身边好人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争当“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3、抓好农村未成年人工作。

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广泛开展社会文化环境净化活动,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宫建设,高度关注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严厉查处取缔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黑网吧”,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治理,为农村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4、做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群众第一、基层第一、弱势群体第一”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农村低保户、特困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邻里互助和“送温暖、献爱心”等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系列活动。

积极实施阳光资助救助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免课本费、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绿色通道和阳光监管网络建设,确保实现“应助尽助”。

扎实开展农村志愿者服务活
动,完善机构,积极吸纳青年志愿者、热心企业家、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等参与其中,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关爱对象,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救助行动,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三)镇村公共服务建设行动
1、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和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科普示范和教育基地,大力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科学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2、关注农民身心健康。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强化镇级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县镇村一体化配套联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

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3、加强平安村庄建设。

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深入推行“周末律师”制度,开展以“和谐村庄、法律同行”为主题的“每月说法”活动,推进法律进镇村,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

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镇村推行点名接访、陪访、领访、代访制度,积极化解各类
矛盾纠纷。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坚持群防群治,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镇(街、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红歌传唱、经典诵读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体娱乐活动当中。

不断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养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和民俗旅游项目,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组织领导
全县“乡村文明行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文明委具体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纳入领导干部任期主要目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谐创建工作考核内容。

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

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实抓好任务部署、力量组织、政策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各镇(街、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乡村文明行动”,在重点工作谋划、财力保障、力量配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城乡共建。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乡村文明行动”的投入。

继续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级文明单位,充分发挥在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与镇村开展结对共建,切实帮助镇村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提供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三)典型带动引导。

建立健全典型的发现、评选、培养、举荐等工作机制。

鼓励进行工作创新,发展壮大“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典型群体。

每年选树一批单位典型、工作经验典型、个人典型,并通过表彰会、现场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践行高尚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