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 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 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 纲领的委托。1848年2月, 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 《共产党宣言》。
代替那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资 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共产党宣言》于l848年2月正式发表。它第一次 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是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 党纲”。列宁曾经说过:“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 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 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 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 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 论。”《宣言》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
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 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 命家,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 削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 义的奠基人。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 莱茵省特里尔城。1883年3月14日在伦 敦逝世。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 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在柏林加入了 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博士俱乐部”, 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 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莱茵报》主 编。1843年6月,和燕妮结婚。同年秋, 迁居巴黎,同卢格合办《德法年鉴》杂 志。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邀参加正义 者同,我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 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出席共产主义 者同盟第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 党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 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之一,马克思的亲密 战友,全世界无产阶 级和被剥削被压迫人 民的伟大导师。恩格 斯1820年11月28日出 生在普鲁士莱茵省马 门市。1895年8月5日 在伦敦逝世。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 1842年11月,恩格斯路过 科隆,与马克思短暂交流。 1844 年 8 月 , 马 克 思 在 巴 黎的家中接待了恩格斯, 十天内两人充分的交换了 思想与看法。开始了这两 位伟人在事业上的亲密合 作。随后他们在合写的第 一部著作——《神圣的家 族》中提出了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和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者等重要的历史唯 物主义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
•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 核心内容。
•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是 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 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正如 列宁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 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 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 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 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 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卷,第93页)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主体能动性的思想 •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 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揭露了宗教的本质 •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
社会科学基础
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威廉·配弟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
亚亚当当.斯.斯密密
亚当·斯密的两部经典著作
“理性经济人”与“情感道德人”的 设定→人性论→人的“自利心”与 “同情心” → 经济学与哲学(伦 理学) “斯密问题”或“斯密难题”之争
社会科学基础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 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
•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生平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共产党 宣言》发表)
• 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两个伟大 发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 价值理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的发展
• 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 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 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 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 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 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发现了唯物 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 黎公社实践的经验,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论和革命策略,并对未来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一般理论设定,形成 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
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 19世纪 30和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 了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概念辩证 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 核”,在初步批判改造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 观(历史唯物主义),为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 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后他们又 在深入批判地吸收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 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使社会 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理论 。
梯叶里
基佐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及其后果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
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 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 化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经济危机的爆发 、阶 级矛盾日益尖锐 )。
历史背景与阶级基础
“不能劳动而生, 就要战斗而死”
资本主义社会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