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1-05-03T09:24:50.2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6期下供稿作者:刘艳霞
[导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刘艳霞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高中26670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果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情境独幕化——无趣,理论传授空洞洞——无信,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昏沉沉——没劲。
显然,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着眼于既定的教学目的,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政治课成为既让学生明智,又促学生动情乃至“我欲将行”的“活课”。
下面浅谈几点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一、创设直观动情的情境
直观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足以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如,在展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学之前,我播放了2010年4月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抗震救的场面片断,并问:“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舍小家顾大家,体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作出了有关“集体主义”的回答。
这样既达到了“导入新课要引人入胜”的目的,又使学生受到了生动具体的集体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二、创设借问解疑的情境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思边议中点燃起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后,我用投影显示以下问题:(1)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要交换?(2)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能交换?(3)张某的变质大米能与李某的食盐交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化解了知识疑点,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创设典故导思的情境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形式,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寻思、理解或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在电视上看到古代社会以烽火传递消息的情景时,就问妈妈:“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为什么要用烽火,而不用手机?”然后引导学生剖析古代社会生产状况,解答小朋友的问题,进而升华到归结“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
四、创设实验求知的情境
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可信的实验情境中,积极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例如,针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课前,我选用一根一米长的细松紧绳,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多色彩的小弹球。
上课时,我把绳的另一端挂在左手拇指上,细绳握在拳心(不让学生看见),小球露在立拳上面,示意学生注意后,把小球抛出一米多远,又用力拉绳,小球飞快地回到了我手里,这时我问:“小球为什么会回到我手里?”学生踊跃回答:“因为绳子把小球与手联系在一起。
”因此引出了“联系”的概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学生及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我分析“联系”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营造了互动氛围。
为了准确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观点,我又问:“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对吗?为什么?”看到学生或讨论、或思考,我再次做“手抛小球”,并问一位学生:“当你没做这个实验时,你的手和小球有联系吗?”他否定了。
迎着学生求知的目光,我开展了从联系具有普遍性,到联系具有条件性的阐述。
实验求知的情境决非理化生教学的“专利”,政治课教学应当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提高信度、追求新知。
五、创设开放活学的情境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教材中“他敢剪吗?”的漫画,学生们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他不敢剪”。
此时我发问:“还有其他结论吗?”面对学生费解的神情,我给“漫画”创设两种条件:(1)漫画中的人离地面很低,且地面有防止人摔伤的物件;(2)气球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会爆炸。
又请学生思考:“针对这两种条件,你分别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顺利地答出“他敢剪”和“他必须剪”。
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后续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适用广泛、形式多样、作用显然。
因此,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谨防牵强附会甚至信手滥用,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