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急、慢性胃炎1. 急性胃炎的营养治疗原则(1)去除致病因素对症治疗,卧床休息;禁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
大量呕吐及腹痛剧烈者应暂禁食。
(2)补充水分因呕吐腹泻、失水量较多,宜饮糖盐水,补充水和钠,有利毒素排泄;若有失水、酸中毒应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及碳酸氢钠溶液。
(3)选择合理的膳食种类①流质膳食急性发作最好用清流质,如米汤、藕粉、薄面汤等;以咸食为主,症状缓解后,渐增加牛奶、蒸蛋羹等。
然后再用少渣清淡半流质,继之用少渣软饭。
若伴有肠炎、腹泻、腹胀,应尽量少用含脂肪多及易产气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牛奶、豆奶、蔗糖等。
②半流质和软食病情好转后可给予少渣半流,继而软饭。
伴肠炎和腹泻时应减少脂肪,少用或不用易产气食品,如牛奶、豆浆、蔗糖等易产气的食物。
少量多餐,每天5~7餐,每餐宜少于300毫升。
③明显糜烂、出血者或呕吐频繁者,应在24~48小时禁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者可采用胃肠外营养。
④胃黏膜充血水肿者,应给予低脂、低盐、无渣、适当增加蛋白质的膳食。
⑤餐次:为了减轻胃肠负担,每日应安排进食4~5餐,每餐约200~300毫升。
⑥食物禁忌:粗杂粮和高纤维蔬菜;。
各种蔬菜、生水果以及煎炸熏制食品,减少脂肪用量;。
刺激性调味品:各种酒及含酒精饮料、产气饮料及辛辣调味品,如汽水、汽酒、辣椒、咖喱、椒粉、芥末等;。
未发酵的面食。
2. 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原则(1)非萎缩性胃炎1)根据病情,临床膳食医嘱是少渣软食、或低脂少渣软食或少渣半流。
2)按平衡膳食配制。
3)疼痛发作期给予与少渣半流或软食。
4)禁用粗纤维、的,坚硬、的,多肌腱的及油煎炸食物。
5)为减少胃酸分泌,脂肪占总能量在20%~25%。
6)应减少食盐用量。
7)可适量增加发酵加碱的食品。
8)避免饮用肉汤、甜饮料、甜点和刺激性食物。
9)发作期应少食多餐,缓解期应一日三餐。
(2)萎缩性胃炎1)临床膳食医嘱是低纤维软食或高蛋白半流。
2)按平衡膳食原则配制膳食。
3)能量供给按126~146kJ(kg•d)[30~35kcal/(kg•d)],蛋白质1~1.5g/(kg•d),脂肪占总能量25%。
4)为刺激胃酸分泌,每餐饮用适量去油肉汤,可适当增加糖醋类菜品。
5)少食多餐。
6)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二)消化性溃疡1. 营养致病因素(1)脂肪:脂肪可强烈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间,食物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加强,增加胃酸对黏膜损伤;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增加,易造成胆汁反流,加重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不利黏膜修复。
(2)蛋白质:虽是弱碱性食物,摄人过多反而增加胃酸分泌。
(3)糖类:对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单糖、双糖可刺激胃酸分泌。
(4)酒: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有文献报道,果酒和啤酒比高度酒刺激性更强。
(5)牛奶:一直作为传统性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食物,现已证实,牛奶是强促胃酸分泌剂。
(6)咖啡:溃疡病发作期,咖啡可加重溃疡病的消化不良症状和胃酸分泌。
(7)食盐:过咸食物可增加胃酸分泌。
2. 营养治疗原则胃和十二脂肠溃疡发生部位和症状有所不同,但膳食治疗原则相同。
最终目的是减少和中和胃酸分泌,维持胃肠上皮组织的抵抗力,减轻患者不适感,促进溃疡愈合,恢复良好的营养状况,并防止复发。
(1)定时定量。
(2)避免刺激性食物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过强食物应避免。
机械性刺激增加对黏膜损伤,破坏黏膜屏障;化学性刺激会增加胃酸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易产酸、易产气、生冷、坚硬的食物,以及强烈调味品均属禁忌。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类、瘦肉等。
经加工烹调使其变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
(4)供给充分的营养物质补充足够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营养素比例为半流质膳食时,糖类为55%,蛋白质为15%,脂肪为30%。
流质膳食时糖类为60%,蛋白质为20%,脂肪为20%。
1)足量蛋白质:蛋白质对胃酸起缓冲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质在胃消化又可促进胃酸分泌。
应供给足够蛋白质以维持机体需要,每天按1g/kg供给,促进溃疡修复。
如有贫血,至少应按每千克体重1.5g供给。
2)无需严格限制脂肪:因其可抑制胃酸分泌。
适量脂肪对胃肠黏膜没有刺激,但过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抑制胃肠蠕动。
胃食物不易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胃胀痛。
可供给70~90g/d,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乳酪状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黄、奶酪等及适量植物油。
3)多食用糖类:既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每天可供给300~350g。
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面条、馄饨等。
蔗糖不宜过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胀4)供给丰富维生素选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
主食以面食为主,出血时可吃少量流质膳食。
(5)烹调方法溃疡病所吃食物必须切碎煮烂。
可选用蒸、煮、汆、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熘、冷拌等方法加工。
(6)其他进食时应心情舒畅、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
照顾患者膳食习惯,配制可口饭菜。
供给细软、纤维少食物,应注意预防便秘。
睡前加餐,对十二指肠溃疡尤为适宜,可减少饥饿性疼痛,有利于睡眠。
(7)溃疡病分期治疗溃疡病病情轻重不一,通常膳食治疗可按病情轻重不同分为4个阶段,即Ⅰ、Ⅱ、Ⅲ、Ⅳ期。
分期治疗是参考奚比膳食治疗方法,根据中国人膳食习惯而修订的溃疡病分期膳食治疗的方案。
1)溃疡病Ⅰ期适用于溃疡病急性发作或出血刚停止后。
进流质膳食,每天6~7餐。
每天2次牛奶,若牛奶不习惯或腹部胀气者,用豆浆代替,或加米汤稀释。
其他可给予豆浆、米汤、蒸蛋羹、稀藕粉、豆腐脑等。
通常牛奶及豆浆加5%蔗糖以防胃酸分泌增加,并注意咸甜相间隔。
并选无刺激性、易消化流体食物。
全天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蛋白质为52~65g、脂肪40~45g、糖类200~300g、能量5858~7782kJ(1400~1860 kcal)。
2)溃疡病Ⅱ期无消化道出血,疼痛较轻,食欲尚可者,宜进厚流质或细软易消化少渣半流质,如鸡蛋粥、肉泥碎烂面条等,每天6餐,每餐主食50g;加餐可用牛奶、蛋花汤等。
此期以极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并注意适当增加营养,以免发生营养不良,影响溃疡愈合;禁食碎菜及含渣较多食物。
每天营养素供给量为蛋白质78~91g,脂肪78~91g,糖类200~300g,能量7531~10042kJ(1800~2400 kcal)。
3)溃疡病Ⅲ期病情稳定,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者,膳食仍以细软易消化半流质膳食为主。
每天6餐,每餐主食不超过100g,可食粥、面条、面片、小馄饨、小笼包、清蒸鱼、软烧鱼、汆肉丸等。
避免过饱、防止腹胀、仍禁食含纤维多的蔬菜,避免过咸等。
4)溃疡病Ⅳ期病情稳定,溃疡基本愈合并渐康复的患者。
本膳食为食物细软、清淡少油腻、弱刺激、营养全面易消化的抗溃疡病膳食。
主食不限量,除3餐主食外另增加2餐点心。
此时仍不宜进食油煎炸及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
除溃疡前3期可食用食物外,还可用含纤维较少的瓜菜和水果,要切细煮烂或做成泥状。
其营养素供给量为,每天蛋白质为85~95g、脂肪为85g。
(8)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膳食治疗1)大量出血:若患者不伴恶心、呕吐和休克,均可给少量冷流质,这样可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的刺激。
冷流质以牛奶为主,亦可用豆浆或稀薄藕粉代替。
每日进食6~7次,每次100 ml~150ml,出血停止后改为消化性溃疡I期流质膳食。
以后根据病情,按消化性溃疡膳食分期治疗。
2)幽门梗阻:初期,胃潴留量少于250毫升时,只可进食清流质,如少量米汤、藕粉等。
每次限30ml~60ml,逐渐增加到150ml。
待梗阻缓解后,按急性期膳食调配。
对脂肪加以限制。
凡有渣及牛奶等易产气的流质均不可食。
梗阻严重者应予禁食。
3)穿孔:急性或慢性穿孔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均需禁食。
(三)炎性肠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病变围广泛,黏膜受损引起吸收不良,重症患者活动性发作,消化道症状严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而丢失增加。
因此,IBD患者往往存在营养缺乏和负氮平衡。
对于IBD患儿,可引起生长迟缓,甚至停滞。
由于儿童生长代谢旺盛,而IBD又属高分解代谢性疾病,营养需求增加。
若常规膳食中营养摄取不足、又经胃肠道大量丢失,必然导致营养障碍而使生长停滞。
成年IBD患者由于食物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腹泻及出血等,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多为蛋白质一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
表现为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及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乏等。
而进行性营养不良使人体抗感染能力、创伤愈合能力和闭合瘘管能力均减弱。
在防止和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恶病质方面,营养治疗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因此,营养治疗是IBD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能起到阻止病情恶化、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作用,可以为病损组织修复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并为争取手术成功赢得时间。
1. 溃疡性结肠炎(1)营养致病因素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缺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从肠丢失大量的蛋白质等,可发生低蛋白血症和营养障碍。
(2)营养治疗原则1)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给予足够的能量,每天以10.46~14.64MJ(2500~3500kcal)为宜,蛋白质每天100~150g,以补充肠丢失的蛋白质和满足机体的需要。
2)给予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应补充足量的B族维生素、铁、钙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3)补足水分每天应供给水分1200ml~1600ml,若腹泻失水过多者,应辅以输液治疗。
4)选择适当膳食急性发病期给予流质膳食,以免刺激肠黏膜。
病情好转后,供给营养充足、无刺激性、少渣半流质膳食,逐步过渡到使用少渣软食,以少量多餐为宜。
5)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食物宜选用瘦肉、家禽、鱼类、蛋类及适量奶类。
严重腹泻者宜提供煮过的牛奶、蒸发奶等,禁食产气、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2. 克隆氏病由于肠道受损面积较广泛,影响吸收,因而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为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等。
由于缺钙,可出现骨质疏松、生长发育期生长延迟。
(1)营养治疗原则1)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因患病系慢性过程,故易出现负氮平衡。
每天应供给高能量10.88MJ(2600kcal)以上;蛋白质100g左右,50%应为动物蛋白。
因疾病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12吸收。
故应注意补充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维生素C等。
2)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除补充钾、钠、钙、镁、铁等,现认为生长延缓和皮肤病变与缺锌有关,因而还应补充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