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词 地位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它的文学 成就不止是书法,还有他的宋词,那么他在其中的文学地位又是如何呢? 一、语言 黄庭坚在语言上与众不同,词中语汇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典雅词汇,也有 大量的方言俗语,两者相糅,创造出生新的语言特色。
黄庭坚很多词则是将方言 俗语和文学语言糅为一体,如《卜算子》“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
试 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於恨”。
方言俗语使人感到亲切朴实,给人一 种娓娓道来的清新感受。
黄庭坚在语言上的另一特点是善于锤炼语言, 如 《满庭芳·修水浓青》 , 借"渡"字描绘荷香飘过水面;选"练"、"鳞"表 述雾霭、薄云之状;无不显示出字句研炼的精深功力,并由此构造出一个清幽秀 美的画境,使全词充满了优雅闲逸的色彩和意趣。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古人的诗 句 ,来深化词的意蕴,如《定风波》中“自断此生休问天”,就是 借用了杜甫 的原诗,表现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性格。
黄庭坚词作的语言,孤立地看, 往往给人以生新拗折的感觉, 打破了婉约词的语言范式, 改变了那种甜熟的老路, 造成了一种词学艺术上的陌生化, 使人们觉得新颖别致, 造成了审美感受上的新 鲜感。
二、题材: 黄庭坚将词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空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他的词题材 方面具有世俗化倾向,首先体现在咏物词方面,而咏物词中的茶词最具代表性。
黄庭坚的茶词对采茶、制茶、饮茶都有描述,“低株摘到高株”写采 茶之态;“碾声初断夜将阑”,写制茶过程;“银瓶雪滚翻成浪 ”,言煮茶。
饮茶在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行为,黄庭坚的茶词 正是词走向世俗生活的典型写照, 除了咏物词, 黄庭坚还创作了大量直接写自己 或普通平民的生活的词,如《浣溪沙
》 : “一叶扁舟卷画帘。
老妻学饮伴清谈”, 这首词引入“ 老妻”这一日常生活形象, 不仅生活化, 还为词作注入了真实情感;又如 《木 兰花令·黔中士女》 : “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袖透。
” 写贵州风俗民情,视角关注普通百姓,体现出创作的平民化。
此外, 在黄庭坚今存的 192 首词中, 有三十多首艳词和俗词, 大都写于早年, 如《两心居》、《忆帝京》《江城子》等等。
这些俚词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当 时社会风尚的影响, 宋人以词自由地抒写儿女柔情, 最广为流传的是柳永的俚词 创作。
而黄庭坚的"随俗"之作,一定程度的受到了柳永的影响,但也 是对前代艳情词的一个新发展,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他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 体 验等情绪升华提炼, 并且避去了前代部分艳词的庸俗邪秽, 写出了部分富有情趣 的俚俗之作, 进入了以俗为雅、 雅俗共赏的境界。
黄庭坚平民化与世俗化的创作, 体现出文人视野由宫廷、贵族,到上层文人生活再到社会生活的转变,具有重要 的社会意义。
三、形式风格:多样化 黄词的表现形式多样新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用词书写家人亲情,如 《减字木兰花》;用词品诗论文,如《西江月》、《南歌子》;用词议论人生,如 《木兰花慢》、《醉落魄》;甚至以词入禅,如五首《渔家傲》。
其他如《木兰 花令·黔中士女》描写贵州风俗民情;《踏莎行·画鼓催春》描写 采茶、制茶、煎茶、品茶;《木兰花令·黄金捍拨》描绘音乐意境;无不富 有新意,有的甚至是首次在词里得到反映。
不仅如此, 黄庭坚词作的风格也具有多样化特点。
他在苏轼词派奇横、 清旷、 豪放的基础上,渗入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形成了个人多样化的风格。
俚俗艳情, 如早期俗词《两心居》、《忆帝京》;清丽婉转,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儒雅情 趣,如《满庭芳·修水浓青》《木兰花令·风开水面鱼皱纹》,清 新醉人,体现出优雅闲逸的意趣;英气昂扬,如《水调歌头 》 《采桑子》表现边事武功勋业的政治词,不仅为北宋词坛增添了令人耳目 一新的篇章,而且亦开南宋抗战词派之先河;沉郁顿挫,如《醉落魄·苍 颜华发》、《定风波·万里黔中一线天》,黄庭坚被贬蛮荒时创作的一批 贬谪词,或表现 “ 旧交新贵音书绝 ” 的冷寞与世态炎凉,或描写 “屋居终日似乘船”的凄苦,或抒发"白发簪花不解愁" 的悲愤,用词写贬谪的生活境遇和复杂心情,在北宋词史上别开生面,对南宋辛 弃疾的闲适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他历经坎坷磨难,为抒发胸中积郁,他常在词中故意造成一种拗折的 语言形势,来表现突兀不平的思想感情,如《醉落魄》中“陶陶兀兀,人 生无累何由得。
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这种奇突不平 的语势, 正是为了适应牢骚不平的胸臆抒发黄庭坚在词的创作上风格多样, 近乎
全能,其成就不可小觑,但其词作并未能在词坛独树一帜,虽然他写了不少好的 作品, 清丽、 婉约、 奇横、 清旷、 豪放之风均有绝唱, 但数量不多,缺乏重台戏, 他的词在词史上更像是支流, 未能汇成主流, 在词坛上没有形成一股奔腾万里的 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