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向言林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能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许多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从段意讲到中心思想,一切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其情感和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顾及甚少,因而造成低效劳动。

这种教法,忽视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规律。

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比教师讲懂的东西要弄得明白,记得扎实。

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细心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读书,我们除采取悟读法之外,还采取朗读法,让激昂处还他个激昂,优美处还他个优美,深沉处还他个深沉。

悦耳的朗读、浓情的感染,能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

课堂上,我以读为主线,采取各种读的形式和方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考。

要求学生自己仔细揣摩所读课文的“理”,体会重点词句、重点语段的思相内容及情感变化。

读,能够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

再加上学生自已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象,学生的语感能力将大大提高,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少提问,多点拨课上设计的问题多了,不但弄得整篇文章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杂乱无章,而且占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时间。

教师的短距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不动脑筋地应付教师的问话,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

问题设计得要牵一发而动全局,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去为什么要纹丝不动?2、“我”是怎么想的?邱少云又是怎么做的?两个问题可以统领全篇,做到了少而精。

如遇到学生不发言时,教师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吧,撬开学生的嘴吧。

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

通过“众星捧月”、前后联系、层层剥笋等不同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

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己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

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三、少灌输,多训练语言是交际工具,而遣词造句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

只凭教是学不会的。

正如骑车,大家都懂怎么骑。

但要掌握这种交通工具,不练几次,摔几跤,是学不会的。

要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比学骑车更难。

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

除此,别无选择。

小学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要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难点,注重选准训练点,选好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力度,训练到位。

教师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少研究写的什么,多研究怎么写。

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体会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让学生读作者夸小象的句子;2、看小象拉车玩车的课件;3、读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4、表演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

让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图,摸索遣词造句的规律,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少统一,多分类素质教育的要义中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分类要求,分层指导。

1、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2、课堂提问。

要注意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

难度大的问题请优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

3、语言训练。

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后进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4、课堂作业。

要分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

在质和量上有不同的要求。

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练习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给后进生吃偏饭,助一臂之力。

对后进生切忌“拔苗助长”,对优等生应该扬鞭策马。

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五、少听讲、多参与学习如果只有“听”一种途径,单调刺激,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

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容易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

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恢谐,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鹅》一课时,用谜语导入新课。

老师说:“头戴红帽子,身着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

”学生猜出后板书课题“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就是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描述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情境之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到教材中去体会教材。

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教师一边利用电教手段演示曼谷美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边自由读课文。

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体会曼谷的小象的聪明乖巧。

这样教学,能巧妙地将教材、学生、教师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在思维流动过程中,又纳入新的知识的情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叶圣陶老先生讲:“作者原有境,入境始于亲。

”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儿童具有创造性。

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为成人所欣赏,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的能力。

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结合插图说说禹为什么三过家门面不入?2、禹第二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怎样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教学中也可以采取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体裁,补充情节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还可以通过给背景,作铺垫,议人物,引导学生编写童话,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体验创造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不能代替。

学生要自信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失街亭》教学后的思考高三年级语文教师田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

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

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达到上述的境界呢?通过小说《失街亭》的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导”这条准则。

一、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首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学生只有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

但要是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

二、积极创设切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热情鼓励,让学生动起来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标准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

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例如,我在教授《失街亭》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1、上课前,我先展示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刘备、孙权、曹操的照片轮流切换。

与此同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在教室里回荡。

一下子,学生的情绪与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先请几名同学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要求用整齐的句式表述出来,可以相互合作。

之后明确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这样,既锻炼了概括能力,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

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和诸葛亮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和诸葛亮这个两个人物形象。

而后,我又放了一段《三国演义•失街亭》中马谡的神态。

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又被提升了一步,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表述的非常好。

有一位同学还总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课前没有准备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都会成倍增长。

3、对于专题讨论------街亭的失守究竟是谁的过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确,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街亭的失守,都负有责任,马谡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也勇于自责,那么,如果问: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大家说,是谁?大家一起回答,我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历来就有争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