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Ξ□陈银娥,王毓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 要] 根据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际,目前,在我国《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加强教材建设,选择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教材,而且要配合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包括引进版的教材;同时,应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数,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安排测验,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此外,还需要有数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支持。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课堂外思考[中图分类号] G 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10)02-0107-04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进行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经济总量,如一国G DP 、就业和价格水平等。
《宏观经济学》也是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条件。
因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同类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更加抽象,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如何对《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关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宏观经济学》本科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即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研究包括张宝贵(2006),欧阳强(2007),李新宇(2009)等。
也有一些成果主要研究某种具体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如李艳丰(2009)具体分析了研讨式教学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课堂上45分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材选择、课程安排等课堂之外的内容。
同时,《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情况下,重点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院校《宏观经济学》本科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本文将从课堂之外教学安排的角度,结合“M IT 开放式课程”中本科《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设置,对我国《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一、教材及阅读资料目前国内各高校本科生使用宏观经济学主流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二是直接采用引进的外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如布兰查得、多恩布什、萨缪尔森等人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学》;三是使用部分院校的自编教材,这些自Ξ[收稿日期] 2010-03-01[基金项目] 200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创新探索”(立项编号为2008103)[作者简介] 陈银娥(1966- ),女,湖南湘阴人,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社会福利等;王毓槐(1987- ),男,湖北鄂阳人,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外国经济思想史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10年4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pr.2010第31卷第2期 Journal of G u 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1No.2编教材大多以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教材为依据,同时采用一些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基本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类教材的基本框架。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介绍了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内容简单,叙述清晰,教材安排也比较符合国内本科生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极少使用数学工具,适合作为本科生的入门教材。
然而,这本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涉及较少,更新较慢;教材内容安排基本上只是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的分析及案例太少,形式比较死板,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之下,引进版教材对宏观经济学内容的介绍则更为全面,而且语言更为通俗。
如“M IT开放式课程”中所使用的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三版,理论体系清楚,基本原理描述准确,不仅易于学生学习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因而在美国各大学流行多年,是一本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
西方经济学建立在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理论总结。
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以此为背景并对其进行总结的经济学理论也就能够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实际。
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远未真正建立,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引进的外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虽有其优点,但由于这些教材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所采用的案例也源自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国内学生对引进版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案例本身也不具有一定的仿真性,不能较好地揭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加上不少教师在讲授中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取舍,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和案例后仍不能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专业的研判。
因此,目前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或同难度的教材还是比较适合作为我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入门级教材。
但在教学中,教师最好能够增加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最新进展及其相关理论的介绍并及时对传统理论进行更新。
同时将国外流行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如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宏观经济学》。
该书延续了其畅销世界的教材《经济学原理》的特点,语言活泼,相对于其他的国外教材书而言,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适合本科生阅读。
而且,该教材更新较快,及时反映了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从而保证了教材生命力。
教材只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基本原理的书籍,毕竟教科书的知识容量有限,要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除了教材之外,还应该有一些课后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读物。
这些补充阅读材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具有开创性的、但又不太难的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论文。
这些论文多数是用英文写成,考虑到本科生的接受能力,可以从阅读中译版的论文起步,但鼓励阅读英文原文。
学生在阅读完这些经典文献之后,还应当由教师组织讨论,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
二是相关经济网站,如Economist、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经济类网站,这些网站对重大经济事件都有详细的报道,能够帮助本科生更好地把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经济时事和热点的关注,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安排要学好一门课程,除了选择教材以外,课程安排十分重要。
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安排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布教学大纲在每学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都应该公布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应对授课内容、进度安排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每学期初,教师应当结合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介绍。
一般而言,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由“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S-AD”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增长与波动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构成,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相关原理及公式推导,熟习相关宏观经济政策是主要教学目标。
公布教学大纲既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了解相关内容,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约束,它可以提醒教师注意保证教学进度。
108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二)布置课堂作业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受授课时数、教师考核标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较少。
即使布置了课堂作业,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也只是抽查或根本就不批改。
而经济学迅速发展,尤其是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即使在《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从而使学生课后习题和练习变得相当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布置课后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例如,在传统凯恩斯理论中,IS-LM曲线和AS-AD曲线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才能熟习推导过程,并学会求解不同情况下的方程组,达到最终熟练地掌握这两个重要知识点的目的。
在“M IT开放式课程中”,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总共布置了六次作业,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AS-AD曲线(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菲利浦斯曲线、Solow增长模型等,题型既包括小部分的判断概念题,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键概念,更多的是一些计算题,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此外,教师布置作业并收回批改,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除布置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若干次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
这些作业和测验的成绩可计入到学生平时成绩,并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定成绩的依据。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防止考前突击获得高分。
(三)学时安排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授课时数基本上都是51学时左右。
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得本科宏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授课学时仅为8到10学时,这样的授课时数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需要。
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那么这样的课时量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更谈不上结合学生所阅读的经典文献进行讨论、讲解作业、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等。
因此,《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授课时数至少应该达到每学期68学时,这样才会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处理能力现代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需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和依据,而数据的收集则是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步。
因此,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动手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比之下,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可以比较容易获得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
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以使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数据库寻找到需要的数据,进一步的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统计学知识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质量更高的数据。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资源,,并传授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等。
例如,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数据库找中国名义G DP、G DP平减指数、G DP增长率等数据,以增强对G DP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