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历史文化遗址简介
甘谷驿镇位于延安市区以东35千米处,东、北部与延川县接壤,南与延长县接壤,西与姚店镇相接,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15420人。
2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地位优越,是宝塔区的东大门,也是中省市领导赴延川、延长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古驿站而得名,如今残存古城墙、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址仍然依稀可见。
一、古驿站
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即设置了广武县;北魏大统三年置文安县;北魏延昌二年就设东夏州,领多处郡县;西魏废帝三年,改东夏州为延州。
随后甘谷驿在许多的年代为交通枢纽和兵马驿站,为兵家所必争。
特别是宋代,由于边塞烽火,连年征战,这里就成了闻名遐迩的“三关门户”。
至清朝末该驿站尚编有驿马9匹、马夫5名、碎支银250两。
民国3年(1914)至民国23年(1934),属肤施县所辖的六个区公所的第六区。
民国25年(1936)12月18日,红军解放延安,翌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甘谷驿遂成为解放区。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后,甘谷驿镇为延安县所辖镇。
新中国成立后,其为延安县城关区所辖乡。
1978年延安县并入延安市,其为延安市所辖乡级镇政府。
1989年,延安市政府报批甘谷驿为建制镇。
1996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延安市改称为宝塔
区,甘谷驿镇属宝塔区辖镇。
二、明城墙和烽火台
南北朝时期的太和元年(477),即在甘谷驿城设广武县,辖延长一部。
同年设扁城郡、定阳郡、朔方郡、上郡。
西魏大统三年(537),分广武县置文安县,隶文安郡。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夏州为延州,任治光武,领扁城郡、神水郡、文安郡、上郡。
定阳郡在今宜川境、朔方郡在今子州境、上郡在今甘泉境、沃野县在今延安境。
随后在许多年代交通枢纽和兵马驿站,是兵家所必争之地。
特别是宋代,由于边塞烽火,连年征战,这里就成了文明遐迩的“三关门户”。
明时属于延安府延长县。
洪武中置,天顺中筑城。
矗立在两边的南北寨子山,似两只猛虎高据,照看着爪下的美好家园;环围一周的古城墙犹如一条蛟龙盘卧,把门封锁的严严实实。
镇的东门外有块土坪,人们叫它“杨家坪”,相传是杨六郎当年的演兵场。
据说当年的杨家将就在这了与辽兵交战,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口”就是这里。
目前,甘谷驿的古城残留有多处,城墙高约3-5米,烽火台残存有4座,其古古城的基本格局尚能清晰可辨。
三、甘谷驿天主教堂
延安甘谷驿天主教堂辉映在绿树之中,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
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宣统元年(1909),西班牙人易兴华任天主教陕北教区主教,始将天主教传入延长。
民
国十三年(19240),西班牙人于甘谷驿境内,购地建窑,作为天主教会会址,从教者极少。
民国二十年(1931),该教会大量购地,雇用当地劳工300多人,动工修建教堂,3年竣工(一说建于1903年,是延安东川里第二座教堂)。
教堂内设圣母堂,塑圣母像,挂匾。
天主教堂落成后,曾一度成为教民传经布道弥散之场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二十四日,有教徒50余人。
1935年甘谷驿小学归延安县管辖,改名为延安县第一完小,以原天主教堂作校址。
教师2人,学生30余人。
1935年当地解放,教会搬离,教徒自散,教堂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1944年甘谷驿天主教堂成为九旅纺织工厂厂址。
教会仍在,但无活动。
边区抗战时,因战事影响不能继续得到外汇。
生活异常困难,故天主教活动极少。
甘谷驿天主教堂经战乱及“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今教堂外观完好,内设荡然无存。
1984年5月2日,由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由甘谷驿粮站用做粮库。
现在由区文物局进行保护性修缮。
建筑风格为哥特式风格,坐北面南,正面立有三座塔楼,呈笔架形。
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
教堂面阔10米,进深21米,高18米。
教堂为巴西里卡形式平面,长30.9米,宽12.7米。
北端为突出的圆弧圣坛,南端入口中央设六边形高14.6米的钟楼,内设楼梯。
里面以高耸的钟楼为中心,柱头、屋顶及门窗的细部均为尖券、尖拱形,表现出
哥特教堂的高耸特征。
教堂内部侧廊与中厅以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分隔,北端弧形圣坛墙面有6个尖券高窗,圣坛光线明亮。
墙面尖券假窗饰有地方特色的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