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 本文前面部分着重描写了圆明园内的景点风光及其融合中外风格的
建筑艺术,属于风物描写,其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它辉煌的过去,来激起我 们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 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的信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了, 人类体 验到世 界的恐 怖和自 身的软 弱,看 到了自 己能力 的限度 ,在力 求解放 和拯救 的努力 中意识 到了自 己整体 的存在 及其根 本性的 问题, 于是, 反思产 生了, 思想成 为它自 己的对 象。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 体家训 的大量 出现。 辑录体 家训就 是将宋 及宋前 历代训 家教子 的成文 文献或 相关的 家庭规 范汇集 起来, 以历史 上的人 、事为 榜样和 范例教 育子弟 。
(五上)五年魁祸首? 英、法联军。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此刻,你最 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此时的心情? 悲痛、痛惜、痛恨等。
课文解读
1.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难以计算, 也点明了圆明园在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加重了 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 这些多 了,必 然是心 胸开阔 ,“腹 有诗书 气自华 ”,杨 先生说 的“文 人气” 也就来 了。过 去研究 性的大 学所实 行的通 才教育 也是建 立在有 一定人 文素养 的中学 毕业生 基础上 的。几 十年前 痛批过 通才教 育,后 来好像 也未为 之正名 。
(4)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运用示例:
秋来了,院里的小草、树像染上了颜料。枫树叶 红红的,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飘来了阵阵秋 风;银杏树叶变得黄黄的,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 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柏树、松树穿上了绿油 油的新衣裳。小院旁边的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石榴哥哥正放声大笑,一不小心,笑破了肚皮露出 了饱满的果实;苹果妹妹那粉嘟嘟的小脸显得非常 可爱;红枣像一枚枚红宝石,佩戴在树枝上……
那么,在平时写作中要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
(1)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本身的特点和景 物变化阶段的特点。
(2) 选好观察的角度。多角度观察,从不同角度 观察景物,如仰视、俯视、平视、眺望、鸟瞰等,呈 现景物的整体面貌。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可根据景物的特征选择 恰当的描写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地点转换 顺序。

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 敢把这 种不满 化为行 动,并 在自己 的工作 中实施 。如果 这种做 法作为 象征性 的行动 是值得 张扬的 ,但对 他的博 士生人 文素质 提高有 多少帮 助、对 整个教 育中的 人文教 养的缺 欠有多 大补益 是值得 推敲的 。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 术的空 间;而 艺术的 空间说 到底是 一个想 象的空 间。想 象空间 不同于 现实空 间,但 又是以 现实空 间为基 础的。 这里有 两层意 思:一 是说, 艺术家 若没有 对现实 空间的 感受, 就不可 能产生 艺术的 想象, 就不可 能开拓 出想象 空间来 。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结构图示
圆 不可估量的损失

布局

的 辉煌的过去 建筑 毁

文物
化为灰烬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从 他 的 和 我 的朋友 的口中 ,我不 断地听 到他的 名字, 和他的 名字一 同提到 的,往 往是他 的诗, 更多的 是他这 个人! 他正直 ,他热 情,他 豪放, 他热爱 他的祖 国,热 爱他的 亲朋, 热爱一 切值得 他爱的 人和物 。他是 一团白 热的火 焰,他 是一束 敏感的 神经!
4.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昔日的圆明园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而1860年的那一把大火,使这 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灰烬。圆明园的大火早 已熄灭,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我们要铭记这一段历史。
佳句积累
1.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 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喻) 2.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 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排比)
写法借鉴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 描写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风物描写。风景描写的主要内 容是自然风景,如日、月、山、树等。风俗描写主要是指反映某一时代、 某一地区的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风物描写的内容一般是指人工制 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

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 力丰富 还是不 丰富的 。想象 空间与 现实空 间既有 着不可 分割的 联系, 也自然 就有了 彼此的 关系问 题。

从结构上来说,无论是作为“空间艺术 ”的中 国古代 建筑, 还是作 为“时间 艺术”的 明清章 田小说 ,其实 都是一 种利用 一定的 结构“单元”而 进行多 重组合 的艺术 。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 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及总体布局。 (3)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第3自然段? 用舒缓的语调读出作者深深自豪、沉醉之感。 (4)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不但写出了圆明园的主要特点,而且语言生动,更有气势。
排比
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 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达 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致;用排 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 分透彻;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2.阅读第2~4自然段,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一座宏伟的建筑? 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三大园以及许多小园组成。园内汇 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 的独特风格。园内,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 既有民族建筑,又有西洋景观。在当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 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漫步其中,仿佛天南海北、中外名胜都尽在眼底, 所以说是一座宏伟的建筑。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拓展延伸
1.形容建筑物的成语。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2.赞美圆明园的句子。 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
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 园。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 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 亚洲文明的剪影。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五上)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3.经典诵读。 圆明园与李大星白侍夜宿朝房 (清)李象鹄
环山带水境清幽,金爵觚棱耸上头。 树古直因连上苑,月明知是近中秋。 五更画角催天曙,万点寒星入汉流。 寄与题诗白太传,卢郎直下有同游。
(5)“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句 ,在文中是什么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圆 明园建筑的特点。后半句引出下文:圆明园内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 物。
3.阅读第5自然段,请思考下列问题: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最后一句话? 朗读最后一句话时语调要由高到低,“灰烬”要读得低沉,表达出 无比痛心的心情。 (2)从圆明园的毁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行,更感受到了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
圆明园的毁灭
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地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2~4):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历
史文物。 第三部分(5):写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