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亡赔偿金的法律属性研究(修改五)

死亡赔偿金的法律属性研究(修改五)

死亡赔偿金的法律属性研究毕业学生:郑吴庭指导教师:李大平广东医学院,东莞,523808【摘要】目的:解决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术语混杂以及性质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进而提高司法实践的效率。

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法律文件和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系统论证。

结果:从死亡赔偿金的目的出发并结合司法实践操作上的难题,“劳动能力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结论:死亡赔偿金属于财产性损害赔偿,且具有遗产属性,并可以部分用于偿还死者债务。

【关键词】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Student: Zheng WutigSupervisor: Li Daping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Abstract】Object:The law term of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mixes up and the nature belongs to indeterminacy. These question need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judicial practice. Methods:Method of searching literature and analysing cases will be use to find the answer. Results: Serum level of TBIL is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oint out that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belongs to corporality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It belongs to the inheritance which can be partly used to pay debt.【Key words】: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Solatium在事故不断增多和国民法律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损害赔偿也随之成为案件纠纷中的焦点。

然则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死亡赔偿金的规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判案中的死亡赔偿金往往有很多争议,带来很多不便。

为此,有必要对死亡赔偿金的定义及其各种问题进行规范。

这样不仅能完善我国法律,提高司法的效律,也能给民众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带来方便。

1 材料与方法1.1 死亡赔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1)有的法条直接使用术语“死亡赔偿金”《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规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有的法条使用的术语是“死亡补偿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已废止)第三十七条规定: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

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因触电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八)死亡补偿费:按照当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二十年。

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少计一年,但补偿年限最低不少于十年。

3)有的法条使用的术语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4)有的法条使用的术语是“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第十一款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1.2 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的相关学说与法律规定在法学理论界中,素有“扶养增丧失说”与“继承丧失说”两种理论来阐释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扶养丧失说”认为受害者死亡会导致其被扶养人或者无其他收入的近亲属丧失了本来应有的生活来源,而这种生活来源的丧失应该由侵害人加以赔偿(不包括因受害者死亡而导致的家庭收入整体减少的那部分损失)。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受害人并没有被扶养人,为了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法律规定侵害人对受害人的近亲属受到的精神损害也应当赔偿该赔偿可以理解为精神抚慰金。

“继承丧失说”认为受害人生命的终止,不仅是生命权的丧失,而且造成了受害者“余生收入”的全部失去,也就是使得受害人家庭的总财产损失了一部分。

因受害人死亡而使得这些本来可以获得的收入完全丧失,进而导致受害人的法定继承人本来可以继承的财产减少的这部份须由侵害人赔偿。

由此可知,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收入丧失的赔偿,其性质理应为财产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

从国家法律的规定上来讲,《国家赔偿法》首次将死亡赔偿金定性为财产性损害赔偿。

理由是第27条规定: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赔偿金的数额采用的是“余生收入计算法”,本质上为财产性损害赔偿。

而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指出死亡赔偿金为精神抚慰金。

这也是众多学者“精神抚慰金”观点的支撑。

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第三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十一条以及本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确定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各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金额。

这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解释,使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有了质的转变,重新回归为财产性损害赔偿,并且与精神抚慰金严格区分开来。

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性损害赔偿的观点更加符合规定。

1.3 国家法律对遗产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对该性质的归属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解释,只有《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在没有指定受益人或出现法定情形时,保险赔偿金为遗产,因而人们对该性质的归属问题争议很大。

《继承法》规定: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死亡赔偿金并不是死者生前遗留的,更没有包括在《继承法》所归定的遗产范围内。

2 结果2.1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知道,国家法律对“死亡赔偿金”采用了多种述语,很容易造成误解。

2.2 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性损害赔偿的观点更加符合规定,。

2.3 死亡赔偿金并不是死者生前遗留的,更没有包括在《继承法》所归定的遗产范围内。

从立法上看,死亡赔偿金似乎并不具备纳入遗产范围的条件。

3 讨论3.1 法律术语混杂的解决办法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在所有法律法规中都采用“死亡赔偿金”这个法律术语。

3.2 由于对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性损害赔偿还是精神抚慰金的理解决定着刑事案件中死者家属的赔偿能否得到支持以及赔偿额度的大小,所以其争议性一贯最大也是最严肃的。

笔者认为,要分析析赔偿金的性质,就要先从其概念以及目的入手。

死亡赔偿金,即对受害人作为一个民事权利主体生命权的丧失(死)作出的赔偿。

由于生命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生命权的丧失则意味着所有民事权利的丧失,所以死亡赔偿金是以受害人民事权利能力的丧失为给付条件的。

但是这种赔偿是不以还原受害人丧失的生命权为目的(因为生命权无法通过赔偿得以复原),而是以还原事故造成的其他损害为目的的,比如死者家属的精神痛苦、家庭收入来源的减少等。

从死亡赔偿金的目的来说,似乎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考虑更加符合实际,但是这在操作方面却很困难。

人的精神损害是看不到的,受损害的程度也很难计算,只靠法官判断很容易造成赔偿金额标准混乱,进而滋生腐败,导致不公平。

其实,从现行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也可以推出其为财产性的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从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作出的规定来看,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是年龄。

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越大,受害者年龄越低,赔偿的相对额度则越大。

这样规定的原理其实就是假设受害者仍然生存,并通过以上提的两个因素计算出受害者在余生能给家庭带来的起码的收入(即侵害人造成的财产损失)。

而侵害人对此作出的赔偿即是对受害者收入损失的赔偿,死亡赔偿金理应为财产性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实际上是符合“继承丧失说”的。

把死亡赔偿金定性为财产性损害赔偿不仅易于司法层面的操作,采用“余生收入计算法”,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更保护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再者,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定为财产性损害赔偿,能更好的区分开财产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并赋予受害人另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从这方面来讲更加切合死亡赔偿金的目的,在体现生命的价值的同时了照顾到了精神的感受。

3.3 确定死亡赔偿金的是否具有遗产属性具有重大意义。

它决定着财产的分割问题,直接影响受害者家属利益。

从法条上看,死亡赔偿金确实不完全具备遗产所需的条件。

然而,如果不将死亡赔偿金归为遗产,在司法实践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死亡赔偿金没有按照遗产的程序进行分配,而是全部由死者家属获得,这样就会使得死者的债权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把死亡赔偿金硬性地归定为由死者家属获得是不可取的,因为按照前面所说的,死者家属有权利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得到精神抚慰金。

若死者家属同时获得两部分的全部赔偿金,将会使得死者债权人不服。

又如,如果死亡赔偿金的受益人只限于死者家属,侵害人就有可能利用死者没有家属这个空隙而拒绝赔偿,死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