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 鼎湖山听泉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听”和“泉”字是关键字。
2.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①给加点字注音:chàngwǎng古刹磅礴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雄浑一泓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二、学会诵读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3.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1.检查学生朗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1.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
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2.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正面写泉,表现出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
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三.赏读第8节: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
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动词:“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
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四.小结: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准备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诵有关语段二、研读品析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
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
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指名诵读2段。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
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
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
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
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
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
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7、再读全文。
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
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
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
给人生命的感悟。
)三、吟咏感悟: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
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四、课外作业: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未进山一听:泉之清吟泉水泠泠淙淙雀跃泉影不现如见姿影身不由己进山泉声动听泉脉处处心旷神怡二听: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泉是灵魂泉声处处(比喻、拟人)蕴育生机夜宿滋润万物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三听:泉之交响音色多样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