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薛瑞萍(安徽)第一部分什么是母语?一、出生之前,母语是母亲说话时体内的振动人有五种感觉:听、视、嗅、味、触。
这五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国际著名右脑专家七田真认为,五感之中首先开始的是听觉,然后是触觉。
医学观察证明: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7个月的早产婴儿耳朵已经发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娇弱的胎儿在子宫里的处境是绝对安静、温暖、舒适的。
子宫和羊水把胎儿与外界的一切侵扰、病害、噪音隔离开来。
在获得听觉之前,发育中的胎儿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并非声音,而是母亲在说话时带来的体内的振动。
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和频率范围的,儿童对于母语特定节奏和频率的感知和认同其实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法国心理学家、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提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
“胎儿在子宫内通过感知母亲说话的声音学习语言,在这一时期,语言被记忆,而说话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
这个答案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只对人说话的声音格外敏感,这是为什么?多种声音之中的海洋里,只有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岛屿,以它奇异的风光,极为强烈地吸引着婴儿那没有意识的心灵,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
这股强大的热情和共鸣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儿对于母亲体内振动声的熟悉。
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对将要学习的母语有了亲切甜美的感知了,就归依母语了。
母语作为人类永久的精神家园,是从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
所以,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二、一到两岁时期,母语是婴儿耳朵浸泡其中的温暖话语爱,尤其是母爱,乃是学习母语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从前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初是一刻不离地把我们带在身边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要把宝贝背在背上。
到了我们做母亲的时候,开始听到一种新的理论,鼓励父母早点放开孩子紧紧搂住自己的臂膀,掰开孩子紧紧牵着我们的小手,软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独自睡觉。
可是,在我们学习西方人,让孩子很小离开母亲独自睡觉之前,作为医学博士和幼儿教育专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请西方母亲反思自己的做法。
“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比较爱哭”,蒙台梭利说:“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
”孩子其实是在用哭泣要求着母亲的拥抱,抚摸和喁喁絮语。
在孩子的婴儿幼期,尽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并非出于理智的思虑,而是服从天赋的本性。
当母亲把孩子当作体外胎儿倍加呵护、母子一体的时候,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了母亲情感和天性上的需要。
从前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将来的母亲也应当这样做。
孩子出生之初的一两年内,耳朵就浸泡在母亲温暖的话语里,从前在母亲腹内就熟悉了的振动和节奏,随着婴儿耳朵的发育,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明晰的话语,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清晰的意义,这种连续可靠的亲切感、喜悦感、清晰感,就是促使儿童学习语言的甜蜜而强劲的诱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三、母语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6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一定的行动能力,他们的脚步迈出家门,耳朵就更多听到了庭院以外的声音。
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
这时候,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母语环境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但就在此刻,就在今天,从报纸到杂志到影视到网络到街头巷尾的张长李短,包围着我们的那些文字和话语,垃圾并不为少。
这些谣言、绯闻、脏话和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官话、套话等,正无情地侵犯着儿童的视听,正在把我们的儿童往低级、恶俗、丑陋的方向拉。
它们是不是母语?或者说,在今天,我们的母语环境怎么了?母语还是我们可以归依的家园吗?在当地,我的写作和讲演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从来不担任演讲和征文比赛的评委。
因为我不能、不忍、不敢听见小小的孩子,被我们的教师,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训练得只会说成套的假话、空话、废话。
小小年纪,就准备了两张脸,一登台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一下台,又完全是另一副面孔。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既怜悯,又害怕。
夺人性命尤可恕也,夺人慧命不可恕也。
当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彻底杀死了一个人。
一群游客来到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见一个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槟榔树,一个土著妇女在树下大叫。
游客中一个母亲说:“她在喊孩子,快下来,当心摔坏了!”翻译颇为惊讶:“她喊的正是这些话,难到您懂得当地方言?”“不。
是母亲都会这样说。
”母语——妈妈说的话——“是母亲都会这样说”的话。
温柔、慈爱、关切、呵护,如此深切、真诚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爱和被爱的渴望的,才是母语温暖的内核;忠诚、坚贞、奉献、公正,如此深切、真诚地传达了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才是母语的力量的泉源。
母语教学的境界,就是教师的人格境界。
如果没有了真诚、善良、美好、趣味作为内核,一个人再怎么口若悬河,再怎么下笔千言,也只是噪音发声器垃圾制造者或者环境污染源。
我所拥有的对于本该纯净温暖的母语的虔诚,好比是满把的种子,我对面对的孩子就是我的福田。
当我们播下的母语的种子在他们那里生根,当他们长大,连同语言能力、思辩能力、语言素养、语言品质一起获得更新和提高的,也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想到这一点,就会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儿童学习母语要经历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阶段。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一、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找到,人们能做的只是观察和猜测。
——10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有了学习说话的内驱力。
观察显示: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婴儿10个月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
当父母对他们说话的时候,婴儿知道这些话表达某种意义,并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
这个时候在儿童的心里,说话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要有光,就有了光”是一样神奇的。
自然赋予人类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好比一粒种子,需要落在适宜的土壤,才能顺利发芽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尤其是双亲的爱,是儿童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必不可少的力量来源。
很多有着语言障碍的孩子,其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机制都没有问题,所以造成自闭、口吃,胆怯,不敢、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出生之初,遭受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心理创伤。
——儿童一般1岁左右开始说话。
此时需要营养丰富的语言环境,需要听见符合标准的语言。
这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事物的联系,学习语言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试图冲破过去的无意识状态,趋近意识状态。
就这样,儿童将经历人生发展中的第一次冲突。
他们有强烈的交流欲望,但因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苦恼,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加紧学习,不久就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
灵魂和意志冲破婴儿肉身的束缚,要用语言来呈现自己。
儿童到一岁半左右,就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名称,每个东西都由一个特定的词来表示。
也就是说,他能从听到的词语中分别出一些具体名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刚开始说话的儿童,只会说单个的名词,心理学家称这些名词为“一个词的句子”。
有时侯,我们看到大人与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话,往往会心一笑,觉得这个成年人童心未泯,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此时所遇到的困难,没有意识到应当给予儿童提供学习正规语言的机会。
——儿童2岁后不久,进入语句爆发期。
这个词语爆发期又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词汇的爆发,第二阶段是思想的爆发。
在第一阶段的词汇爆发期,3-4岁的孩子会指着见到的每一样东西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第二阶段的思想爆发期,孩子则会问:为什么?因为随着语言能力的增长,思维能力在增长,随着词汇的丰富,思维也在丰富。
0-3岁的儿童在无意识地学习语法。
凭着无意识的心灵对环境的吸收能力,儿童从海量的,没有解释的话语中,一个接一个地理解了那么多词语的意思,并且抽象出语法规则。
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
在利用意识学习的成人看来,在我们目前以理解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看来,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儿童一般在3岁左右完全学会了说话。
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3-6岁的儿童对词汇兴趣盎然,学习起来不知疲倦,学会的词汇也不易忘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很流利地使用这些词汇。
可是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情况就不同了,儿童的发展方向转向其它能力,学习词汇变得困难起来。
所以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是3-6岁。
这时候,日常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词汇的渴求,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为孩子朗读起来。
阅读,听读,最迟从三岁开始。
当然,我们不能对儿童强行灌输词汇,而要把词汇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户外活动,对词汇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应保持同步。
比如,向孩子们展示花草昆虫的标本,让他们看到实物,或者给孩子们看地球仪,与此同时讲述一些地理知识。
只要对照实物、图片、图表,儿童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而且很容易记住单词。
二、6岁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儿童最初2—3岁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所受影响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假如儿童0—3岁的发展遇到障碍,形成了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进行治疗的最好时期是3—6岁。
因为在此期间,大自然正在全面培养和完善儿童的各种能力。
如果0—3岁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保留下去,而且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以后,这个儿童就会形成人格偏差,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出现这个年龄应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也会低于正常人,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
这如同蝴蝶的生长过程,不论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幼虫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幼虫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式样的模仿。
这一事情告诉学校和教师:既不要贪天之功,也不要过于苛求自己。
永远不要强求一致,永远不要为班级,为具体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设定目标。
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让花朵美丽,让树木参天,让草色青青——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原。
三、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阅读开始于什么时候?阅读开始于手指的触摸。
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聆听。
经过了书籍融入人的内部,是从双手不为阅读的触摸开始的。
开始对图书,对图书上的画面和文字的触摸。
如果那种触摸发生在双亲的怀抱和膝盖,如果触摸的同时,孩子听见父母的朗读,那么他就会不被告知地意识到:文字是有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里面的,图书是如同爸爸的怀抱妈妈的声音一样让人觉得甜蜜亲切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