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奖培育讲座----刘德辉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奖培育讲座----刘德辉

职业教育大类全国各省(部)等推荐参评项目为999
项,共评出特等奖1项(0.1%)、一等奖50项(5.01%)、
二等奖400项(40.04%),合计451项(45.1%)。其
中江西省中等和高职高专院校推荐参评项目为32项,共
获一等奖1项(3.13%),二等奖9项(28.13%)合计
10项(31.25%)。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江西省医药学校欧阳欢等申报的《传统中药人才 的现代职教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一等奖;
(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彭晓兰等申报的《基于高端装
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实践》获二等奖; (3)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黄晓敏等申报的《校厂店 三方协同,共育汽车后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获二等奖;
(二) 备注: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1、方案 ——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
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2 、实施方案 —— 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 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 又明确安排的计划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四条 教学成果奖,按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产生的效果,分为国家级和省(部)级。
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王志锋等申报的
《高职高专教育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
与建设》;
(6)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魏寒柏等申报的《基于船舶军
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3、2014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A、职业教育大类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2)评审范围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要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 革,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主要包括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 学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
第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国内首创的; (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 (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六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 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奖章和奖金。 第七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批准和授予工作, 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其中授予特等奖的,应当报经国 务院批准。 第十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对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 目,应当自收到推荐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

申报材料的组织与撰写
教育部评审要求与工作安排
教学成果的整理与提炼
申报表格的填写与总结报告的撰写
支撑材料与申报网页的制作报的成果:
《高工专水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一)
概况
1988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 南昌大学欧阳群玲等申报的《医学网络教学的 研究与应用》;
(2)南昌工程学院刘德辉等申报的《高工专水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健儿等申报的《二十一世纪初 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B、高等教育大类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高等教育大类全国推荐946项教学成果参加评审,共 评出特等奖2项(0.21%)、一等奖50项(3.15%)、二 等奖400项(5.29%),合计452项(47.78%)。其中 江西省本科高校推荐参评项目26项,经评审获一等奖1项 (3.85%),二等奖7项(26.92%)。合计8项
(30.77%)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红宁等申报的《新时期高等中 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 获一等奖; (2)江西财经大学王乔等申报的《《中国税制》课程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二等奖; (3)江西师范大学梅国平等申报的《基于校—校、 校—政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探索》二等奖;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6)南昌大学朱友林等申报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7)华东交通大学闵伸等申报的《地方高校面向基层
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8)赣南师范学院孙弘安等申报的《地方高校文化育 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 根基层人才》获二等奖。
(一)
概况
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每四年进行一次高等学校国家 级教材奖励。原定于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级教材奖 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1997年国家教委成果奖 中有438项教材参加了评审,117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 学成果奖,其中,13项教材获得了一等奖。
(一)
概况
2001年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针对每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主题都会提出具体要求。例如针 对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就提出: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1)奖励对象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3个大类。其中本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选范围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 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和其他个人均可申报本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与经验推广培训班
南昌工程学院:刘德辉
2017年3月29日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概 况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人才培养模式类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与涵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与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类教学成果的获奖情况
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出2个特
等奖、64个一等奖、585个二等奖,合计651项。
(一)
概况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依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条例》,2014年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分为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3个大 类分别进行评选,获奖中有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 果特等奖;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16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共计1320项 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十四条 获得教学成果奖,应当记入本人考绩档案, 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
授奖单位予以撤销,收回证书、奖章和奖金,并责成有关 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2、教育部评审范围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审
教育部公布申报初审合格成果共1873项,经评审全国 评出特等奖3项(0.16%)、一等奖59项(3.15%)、 二等奖537项(28.67%),合计599项(32%)。其中 江西省高校申报成果共28项,获二等奖3项(10.71%), 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9)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新余市教育局、新余钢铁 集团有限公司谢赞忠等申报的《钢铁冶炼专业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二等奖;
(10)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邓文新等申报的《基 于电子创业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提高了奖励额度,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给予8
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学校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
将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套奖励。
(一)
概况
1997年以后的近20年,国家又开展了4届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评选,其中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
果奖评出3个特等奖、59个一等奖、537个二等奖,合
计599项;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3)江西中医学院刘红宁等申报的《产学研结合培养 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4)江西财经大学梅国平等申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教 学模式》;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5)南昌工程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 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黄河
学工作的10条措施。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
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四年进行一次。自此,国家教委确
立了每四年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198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出席了首届普通高 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
(一)
概况
1993年国家教委第二次奖励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 教学成果。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 例》。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由国家法规所确定的,与科 技“三项奖”所并行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2、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审
全国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64项、二等奖585项, 合计651项。其中江西省高校获二等奖6项,即:
(1)南昌航空大学王国炎等申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大思政”教学整体改革与实践》; (2)南昌航空大学陈焕明等申报的《回归工程的焊接 工装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