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同业拆借市场的介绍
一、同业市场的定义
原始意义上的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间进行临时性“资金头寸”调剂市场。
现代意义或广义上讲,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即不仅限于弥补或调剂资金头寸,而且已发展成为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以及充分、有效运用资金,减少资金闲置的市场。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1、对进入市场的主体即进行资金融通的双方都有严格的限制。
2、融资期限较短。
当今已发展成为解决和平衡资金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的市
场,从而,临时调剂性市场也就变成短期融资市场。
3、交易手段比较先进,交易手续比较简便,因而成交时间较短。
4、交易额较大,而且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完全是一种信用交易。
5、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可以随行就市。
四、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同业拆借市场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资金供给
与资金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都具有不同的期限性。
2、金融机构追求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相统一的经营目标,则是同业拆借
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动力。
3、中央银行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推动同业拆借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
原因。
1921年,纽约首先出现了会员银行之间的储备头寸拆借市场,以后逐步发展为较为规范的联邦基金市场,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同业拆借市场。
现在,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拆借市场已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成为交易手段最先进、交易量最大的货币市场;同时,也日益成为国际化的市场。
五、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
1、金融机构是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资金的供需双方。
另外的参与
者则是交易的媒体,即经纪人和中介机构。
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限定。
2、在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的多为大的商业银行。
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
的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规模比较大,所需资金量大,更需依赖同业拆借市场,经常临时拆入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大的商业银行资金实力较强,信誉高,可以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得到资金融通。
3、总体上讲,在同业拆借市场上扮演资金供给者或拆出者角色的主要是地方
中小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代理银行及境外银行在境内的分支机构。
另外,外国的中央银行也经常成为拆借市场的资金供给者或拆出者。
六、中介机构
同业拆借市场上的中介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从事拆借市场中介业务的专业性中介机构,另一类是非专门从事拆借市场中介业务的兼营机构。
七、同业拆借市场的分类构成
按拆借期限可分为:半天、一天和一天以上几种;
按有无担保可分为:无担保拆借和有担保拆借;
按组织形式可分为:有形拆借市场和无形拆借市场;
按交易性质可分为:头寸拆借和同业借贷。
八、同业拆借市场的运作
一)通过中介机构的同城同业拆借
多是以支票作媒体。
拆入行与拆出行交换支票;通知同城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在同部转账,借记卖方账户,贷记买方账户。
次日,拆入行签发以自已付款的支票由拆出行提交票据交换所交换后,再以拆入行在中央银行存款清算,用反方向的借贷冲账。
二)通过中介机构伯异地同业拆借
其交易程序大体上与同城的同业拆借程序相同,其区别主要是:拆借双方不需交换支票,仅通过中介机构以电话协商成交;成交后拆借双方通过各所在地区的中央银行资金电划系统划拨转账。
三)不通过中介机构的同业拆借
其交易程序与有中介机构的拆借程序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后者是双方直接洽谈协商,不通过专门的中介性机构,成交后相互转账,增减各自账户上的存款。
九、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
1、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实现流动性的机制。
即满足金融机构之间在日常
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头寸余缺调剂的需要。
2、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盈利水平。
一旦出现事先未预料到的临时流动性需
求,金融机构可在不必出售那些高盈利性资产情况下,很容易地通过同业拆
借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短期资金来获得流动性。
这样,既避免了因流动性不足而可能导致的危机,也不会减少预期的资产收益。
3、及时反映资金供求的变化。
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拆息率每天甚至每时每
刻都不相同,它的高低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4、成为中央银行有效实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机制。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通常被
当作基准利率,对整个经济活动和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是最有代表性的拆息率,它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乃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性利率,许多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都以该利率作为浮动的依据和参照。
十、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
1、对市场准入的管理。
2、对拆借资金数额的管理。
3、对拆借期限的管理。
4、对拆借抵押、担保的管理。
5、对拆借市场利率的管理。
6、对拆借市场供求及利率进行间接调节。
十一、各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共同特点
1、同业拆借市场都是货币市场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
货币政策的基本场所,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多数国家的同业拆借市场是以银行之间的拆借为主体的市场,而非银行
金融机构又主要是流动性的供应者。
3、多数国家以隔夜拆借为主,而且以信用拆借为主,有较长时间的拆借,都
实行抵押拆借。
4、普遍实行了计算机联网,把同业拆借集中在一个或两个市场办理。
同时,
通过市场把质量的货币市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中央银行货币决策者手中。
5、同业拆借市场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工具之一。
6、同业拆借市场一般都实行利率市场化,以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
7、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都重视加强对流动性即备付金的集中管理,备付金存
款不付利息。
十二、我国同业拆借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初始阶段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地区差和时间差进行同业拆借。
我国1984 年实行的是“实存实贷”的信贷管理体制,鼓励金融机构以有偿方式相互融通资金,促进了拆借市场的形成。
1986 年1 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启动。
2.第二阶段,整顿发展阶段
由于监管不到位,同业拆借的法律规章不健全,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在发展中发生了混乱,我国曾先后进行过两次整顿。
1988 年下半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资金用途不当,有的银行将拆借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弥补贷款缺口,办信托等,短期资金做长期用途,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剧了通货膨胀。
拆借市场秩序混乱,国家为此进行了整顿,撤消融资公司,对拆借资金实行上限限制,对拆借主体,拆借期限,资金用途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1990 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同业拆借市场迅速发展。
但迅速的发展也暴露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有市场准入资格审核不严,拆借资金用途不当,拆借利率过高。
由于违规乱拆借,在1992 年底到1993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出现了过热过快无序混乱现象。
国家对
此进行了第二次整顿。
1993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同业拆借秩序的通知》规定。
1994 年,中央银行颁布了《借贷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种类,数量,期限,用途及交易主体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并开始准备建设全国统一公开高效的全国统一拆借市场。
3.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
1996 年1 月3 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建立,这是一个计算交易系统,包括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
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并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98 年,为了控制风险,央行撤消了融资中心和二级市场。
截止道2006 年末,市场参与者达到703 家,是市场建立之初的14 倍。
2007 年《同业拆借管理办法》颁布,这是根据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经验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新变化制定的。
这是全面规范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则的规章,也是同业拆借管理最重要的政策调整,全面规定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与退出,交易和清算,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规范,明确规定了违反同业拆借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规范并促进了拆借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