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地缘政治的博弈
岳勇
内容提要: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缺少美国的参与,却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国际问题的顺利解决是尤为重要的。
但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安,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有其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才能找到中国和平发展正确路径。
关键词:中国美国地缘政治历史渊源思想根源麦金德
斯皮克曼卡普兰
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任何重大国际问题解决都不能缺少美国的参与,却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国际问题的顺利解决是尤为重要的。
随着中国不断地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美国作为一个想要一直主导世界的国家,必然会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并不是对今日的中国才有的,这种对中国发展的恐惧一直蕴藏在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里,极大地影响着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美国不过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思想普遍认为不能放任中国的壮大,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已达到维护西方世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
本文将对美国在今天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的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做一个分析,以探求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
一.历史渊源
中美两国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没有直接的领土联系,但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威胁美国未来世界主导地位的国家呢?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的地缘位置看做如此重要呢?从美国方面看,其根源在于美国为建立在太平洋的海洋霸权,需要对西太平洋的大国—中国进行遏制,以加强对西太平洋的控制,保证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不受到任何挑战。
美国与中国海权矛盾的产生是伴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特别是成为世界霸主之后,不断加强的太平洋控制战略而形成的。
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构想主要是以一个“岛链战略”尤其是以环绕西太平洋“边缘地带”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中国进行封锁遏制,试图把中国局限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进行发展,让中国的影响力不出第一岛链范围。
事实上,在二战后至冷战期间,美国的确按其战略构想完成了这一布局,即形成了以修订后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为核心,以韩国和菲律宾及其其他的东南亚盟友为侧翼,事实上把中国的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都包括在内了,这样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防卫严密的的东亚安全联盟就此建立起来。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向外发展,走向海洋的战略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思想根源
美国的战略选择不是没有思想来源的,而是深深植根于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成见与恐惧。
这种成见与恐惧滥觞于麦金德的陆权理论。
麦金德把世界二分为陆权与海权对抗的世界。
把历史看作是陆权与海权反复对抗的历史。
从这一角度,他首先提出了“大陆心脏说”的陆权理论,这一理论产生后影响力西方地缘政治发展走向,也对以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金德把世界从整体上分为“枢纽地带”、“内新月形地带”、“外新月形地带”。
从地理特点看,“枢纽地带”是“亚欧大陆有一块连续的陆地,北部为冰块围绕,其他三面为水域包围”1,“没有可利用的通道海洋的水道”2,这就是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
这样一个地理特点使得欧亚大陆的中心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要塞,导致海上民族不能深入”3,从而形成了一个陆上霸权恒定的
1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2页
2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2页
3杰费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17页.
“枢纽地带”。
在围绕着“枢纽地带”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内新月形地带”。
这个地带位于“心脏地带”的东面、南面和西面,自然条件比心脏地带更适宜人类的居住,其中面向南面和东面的都属于季风地带,一个是面向太平洋的佛教地区,包括中国等国,一个是面向印度洋的婆罗门教地区,包括印度等国,西面是可以得到大西洋雨水滋润的欧洲,属于基督教地区,而西南面位置上靠近非洲,而且干旱少雨,缺少森林,并分布着小块沙漠,这是一个兼有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和中心地带特点的“近东”地区,属于伊斯兰教地区,也被称为“边缘地带”,因为“它的各个海湾和通海的河流都是向海上强国敞开的”,由海路可以到达,所以这里成为欧亚大陆水路交通的关键之地。
在“内新月形地带”的外面,是被麦金德称之为“外新月地带”。
这是一个和内新月地带同轴的地带,位于欧亚大陆外的岛屿,主要由南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海岛国家英国和日本等国组成。
麦金德认为正是由于世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地理上的不同,导致了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不断地冲突,这可以从麦金德对欧亚大陆争霸的历史中得到证明。
从麦金德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中国看做是处于欧亚大陆中心边缘的内新月地区的国家。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爵士在1904年完成的《历史上的地理枢纽》中对中国的分析让世界感到恐慌。
他在解释完欧亚大陆为什么是地缘政治的支点后,他设想中国人将把自己的力量延伸至国外,他说:“可能对世界自由构成黄祸,只是因为他们将临海土地作为陆地资源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优势,至今仍将俄罗斯人拒在枢纽地带的门外。
”具体来说,就是他认为: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因为中国拥有长达9000海里平缓、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众多天然良港,所以中国既是一个陆上强国也是一个海上强国。
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 麦金德预测,中国将通过“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创建一种既不完全东方也非完全西方的新文明”,成为与美国和英国平起平坐的世界性大国,最终会通过枢纽地区,从而控制整个世界。
(事实上,麦金德担心中国终有一天会征服俄罗斯。
)
自从麦金德对中国令世人恐惧的分析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担心就没有停止过。
麦金德之后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学家是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
他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
在“边缘地带理
论”中,他根据世界地理的性质把世界分为内陆、岛屿和边缘三种区域,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威胁,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才是世界权力之争的要害所在。
实际上,这就把中国所在地区看做是世界的枢纽地区所在,它的发展将会对海洋国家产生巨大威胁。
这种思想对美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的对外政策中遏制中国的主题一直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不少的西方学者,如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他认为中国一定是要崛起的。
中国的崛起,他说的在地缘政治上的强大一定对美国构成的威胁。
还有不少其他学者,他们都对中国持同样的看法,到今天这一论断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力。
到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学家是美国的卡普兰。
他在《中国势力范围的地理界限》一文中认为:国内的活力造就外在野心。
帝国很少是通过有意为之形成的,它们只是有组织地成长。
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产生新的需求和恐慌,这迫使其自身以各种形式扩张。
今天的中国正在巩固陆地边界,并开始转向外部世界。
为了保证约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对能源、金属、战略矿产的需求,支撑其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中国在国外展开行动。
他还认为尽管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国终将会雄踞地缘政治的枢纽。
为什么卡普兰会这样认为呢?实际上,这还是一种受麦金德的陆权理论和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影响的观点。
在这样的观点下,他认为中国兼具陆心与陆缘特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拿破仑说过:“国家的政策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与生俱来”。
卡普兰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表明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导致中国必将崛起,而其崛起后必然会向外扩张,成为西方国家的威胁。
2.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按照麦金德在“大陆中心说”的理论,中国是属于大陆边缘地带的国家。
但是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中国是一个兼具陆心特点和陆缘特点的国家。
所以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进行选择,中国需要走向海洋则是毫无疑问的。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在逐步向海洋,这给美国带来一种威胁感,这必然加深美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对中国的不安。
美国自然地反应就是加大力度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也必然会影响到美国自身的发展。
因为在现实中, 美国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利益存在,例如在经济上对中国依耐性、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巨大支持作用、以及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这其实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契机。
中国应当利用此机会,改革立国、开放立国、国际贸易立国,走向海洋,发展市场经济,以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