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 .24No .3Jun .2006文章编号:1003-2053(2006)03-0411-06从三重螺旋模型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对美国S B I R 计划和STT R 计划的比较涂 俊,李纪珍(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二元合作已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
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
在此框架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 B I R 计划走向STT R 计划,以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也亟需发展更加务实的“产官研”合作模式。
关键词:创新政策;三重螺旋模型;“产官研”合作;S B I R 计划;STTR 计划;中小企业中图分类号:F4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07-14;修回日期:2005-10-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04JJD630001);北京市科委资助项目(ZZ0410) 作者简介:涂 俊(1979-),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农业创新体系。
李纪珍(1974-),男,湖北武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政策。
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世界各国的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科技计划。
这方面以美国的S B I R (s mall business innovati on re 2search p r ogra m ,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STT R (s mall business technol ogy transfer research p r ogra m ,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最为成功。
三重螺旋模型(tri p le helix model )是创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主题。
本文介绍三重螺旋模型的主要理论框架,并应用它分析美国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 B I R 走向STT R 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通过对比S B I R 计划和STT R 计划,分析了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二元合作走向“产官研”三元合作的转化机理,力图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1 三重螺旋模型1.1 研究现状最早提出三重螺旋模式的学者是Etzko witz 和Leydesdorff[1-4],其主题涉及知识的创造、制度创新与变革以及教育的“二次革命”。
三重螺旋模型从知识经济背景出发,探讨新经济下“学术研究界-产业界-政府”的三方合作(acade my 2industry 2gov 2ern ment cooperati on )。
该理论认为,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下,要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产业化以及升级,必须促进三方的适当互动。
对于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植的小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途径。
在我国,三重螺旋模型的相关研究有三部分。
一是“产研”关系理论———从三重螺旋模型角度看,它们只讨论了产业界与研究界(包括大学)的二元合作,对政府应如何参与“产官研”互动尚没有系统的研究。
第二方面,以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产官研”实践和理论探讨从1990年代就开始了,中国学者主要采用案例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新技术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包括高校)三个主体论证了“产官研”合作对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5][6]。
第三部分是结合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
1.2 理论模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日益关注研究界、产业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例如,创新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核心单元是企业———因为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之一,也是创新与生产结合、提高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 学 学 研 究第24卷 Gibbons [7]在对知识的研究中认为知识的创造正在转向一个新的模型(mode 2),其中知识生产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此基础上,三重螺旋模型认为研究界、企业和政府的“交迭”(overlap )才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其三方联系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参与者互相作用,从而推动创新螺旋上升,如图1所示。
图1 三重螺旋的官产研关系[1]图2 网络各方互动带来制度安排的不断演化[1]当前,新技术革命和全球价值链重组推动制度变革。
现代技术日趋复杂,已经超出了单个组织或个人独自掌握的能力。
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符合复杂的技术创新过程,这就需要新的组织模式、复杂的制度结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共同参与创新[8]。
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逐步依赖于弹性的“交迭”系统,在不同制度领域之间不再有很强的界限。
在交迭系统的内部,每个参加者都肩负着多重任务———既要完成自身的任务,也要扮演其他角色。
简言之,在三重螺旋模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reflexive sub 2dyna m ics )效应。
“互动”指通过产官研三方互动,产生三方网络和混合型组织。
“自反”指每一参与者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而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如图2所示。
STT R 计划即是这种模型的代表之一。
在这样的交迭中,三重螺旋不可能像二重螺旋(即二元合作)一样稳定。
在系统的变化过程中,产官研三方的互动将给创新带来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4]。
这种三重螺旋与生物系统不同:生物学理论认为进化的动力在于生物变异,选择的过程是自然发生的;而三重螺旋的核心是文化与制度的碰撞,其参与个体是具有独立意识和主观倾向的个人或团体。
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共同解决。
这就导致不可能事先制定好整套政策来指导创新,政府必须在适度干预中不断调整、随机应变。
2 美国的STTR 计划与S B I R 计划2.1 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概况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为促进小企业发展而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和资助计划。
其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 B I R )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 )对促进美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的活跃者。
在美国,尽管大企业和小企业研发投资的回报率平均都在26%左右,但在没有研究机构参与的研发活动中,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回报率平均只有14%;而在有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参与的研发活动中,回报率分别约为30%和44%[9]。
美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量是大企业的2.5倍[10]。
一方面,这说明有研究机构参与的研发活动能提高技术创新的回报,另一方面则说明小企业能更好与研究机构(包括大学)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11]。
1992年,克林顿在《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竞选宣言中强调:“健康和增长的小企业是美国良好经济的基础”[12]。
同年,美国国会通过《加强小型企业研究与发展法》的同时,并设立了一个阶段性研究计划———STT R 计划。
1994年STTR 计划开始运作,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负责协调和组织,目前该・214・ 第3期涂 俊李纪珍:从三重螺旋模型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计划被授权延期至2009年,甚至有人倡议将S B I R 和STT R设为永久性项目。
2.2 从S B I R计划到STTR计划S B I R计划设立于1982年,是美国政府专门为小企业技术创新制订的一个直接财政援助计划。
该计划要求美国国防、卫生、能源、航空、科学基金、农业、商务、教育、环保、交通等10个部门拿出美国联邦政府研究开发预算的2.5%来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
作为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计划之一,S B I R在促进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上成绩突出,并获准延期到2008年。
但美国国会小企业委员会认为S B I R并未充分解决小企业与大学、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和联邦实验室等的技术创新合作问题,特别是研究机构、联邦实验室、大学的成熟技术向小企业转移的问题。
这是因为:(1)小企业在创新,特别是将先进技术进行商业化上,相比大企业表现出较高的速度。
统计表明,小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比大企业要高出150%。
同时,小企业在充分利用政府资助方面表现出具有较高的效率———如美国大企业的R&D支出有26%来自联邦政府,而小企业仅有11%,但小企业却创造出50%以上的创新成果[12][13]。
尽管如此,小企业因为自身的限制,在创新中遇到人才、资金等一系列瓶颈,从而影响了其快速发展[14]。
(2)研究机构、联邦实验室和大学每年花费400亿美元研究经费,产出大量科技成果,却难以顺利商业化,更难以向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15]。
M I T工业生产力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指出:“美国的科技企业的规模彼此相差很大,而且美国每年新发现的数目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美国的公司不断发现,在将发明与发现商业化的尝试中,他们落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
”[16]传统的技术转移过程理论是线性的和简化的。
它简单地将技术转移过程视为“市场拉动”或者“技术推动”。
但因为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人员,这两种机制无法有效地沟通小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就不能顺利实现技术转移。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产官研”三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研究重心从军事向民用技术转变,其创新合作关系也从政府(军事)强势转向较强的三方“互动自反”,研究机构的角色得到加强。
加之美国对小企业的关注,以STT R为代表的计划从单纯的政府基金支持走向了以资金引导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动态过程。
同时,也有学者担心不恰当的技术转移机制会导致学术界滥用专利,从而给知识的共享带来障碍,进而影响产业创新的能力。
于是,既有效又恰当的技术转移方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为此,美国政府决定通过实施相关的政府计划,以更直接的方式来加强小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 R)应运而生。
这项制度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机制,将有商业化前途的创意从研究机构转移到市场,从而推动以全国研究机构为核心的高科技经济发展。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为STTR项目制订的目标是:(1)充分发挥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小企业的经营技能与研究机构技术优势);(2)加强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3)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使其在联邦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4)为小型企业提供新的具有竞争性的机会;(5)培育创新的必要环境。
STT R计划始于1994年,当年资助金额为2000万美元,参与小企业206个,小企业与研究构机合作承担的项目有198个。
1995年、1996年资助金额分别为3500万美元和5500万美元,2000年后每年在6000万和7000万美元左右[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