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走向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走向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走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历史飞跃
复制苏联模式
复制日本模式
自主创新(中国特色)模式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2011年GDP47.3万亿元,折合7.5万亿美元,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均增长9.7%,是发 达国家3.5%的2.77倍。 人均GDP5500美元,是1980年的20倍,人 均可支配收入是80年的40倍以上。全面进 入小康社会。 进出口世界第二(商品贸易36421亿美元 居世界第二、服务贸易4191亿美元世界第 三) 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世界第一
从微观经济运行层面讲: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让位于印 度、印尼等国家,低端制造业已失去国际竞 争力。 ——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模式 已经到了无法继续容忍的地步。
2、产品制造中心使资源消耗殆尽、环境不堪其负
2010年我国主要资源的对外依存

铁矿石和氧化铝的60%; 铜矿的60%; 原油的54%,预计2020年,65%的 原油靠进口
各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吨/人)
国 美 加 澳 俄 韩 日 德 挪 英 中 巴 家 国 拿 大 罗 国 本 国 威 国 国 西 大 利 斯 亚 92 18.6 16.5 17.1 13.9 6.6 9.7 11.6 8.0 10.2 2.2 1.4 年
07 年
19.1 17.4 18.8 11.2 10.1 9.7 9.7 7.9 8.6 4.6 1.8
中美经济差距在哪
从数量上看,中国工业规模接近甚至 超过美国。但最终形成的GDP不到美 国的一半。 原因—— 一是投入产出率低,能耗、材料消耗 率过高 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价值小
中美经济差距在哪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结构质量 差 四是工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过度 开发,中西部开发严重滞后,制约资 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美国经济的优势
芯片 薯片 大片 美元 这是美国独有的、但正被追赶
中国经济的潜能
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带动经济质的飞跃 城镇化的深度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空间 的大拓展 80万亿储蓄其中30万亿是居民储蓄, 3.181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这是中国独有的、无法被复制
中国经济潜能大释放的基本通道
第二次转型
1980——2010 ——体制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结构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钢 铁、汽车、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 柱产业,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战略上: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发展方式上:粗放、集约向新型工业化 的转变。
除去体制转型外,我们基本复制日本 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的发展模式。有经济 学家把这种发展模式归结为“世界工厂的 发展模式” ——引进资本、设备、技术+国内资源+劳 动力+环境污染+政府出口政策=出口导向 型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产品制造 中心
世界媒体给中国特色崇高赞誉
中国速度:北川新城 中国形象:08年奥运 中国智慧:南水北调 中国自信:北京共识(中国自己 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了两 次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 键期。
第一次转型
1949——1978 私有制——公有制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 ——建立起来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 国民经济体系 ——强大的军事工业是其最重大的成 就,“两弹一星一潜”敲开了联合国大门 基本复制苏联模式
——靠资源消耗、人口红利、环境代价和薄 利多销式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来建立完 整的设备制造体系,世界经济史上没有成 功的先例;美日德三大设备制造中心都是 通过科技创新和不断的产业升级才实现了 制造业强国之梦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中国才有希望成为世界设备 制造中心,中国经济有才希望走上可持续 的发展之路
GDP蛋糕的构成状况
美国——消费70%,投资30% 中国——改革开放初,消费60%,投 资40%;2010年,消费48%,投资48%, 净出口4%
——减税 ——提高工资性收入 ——完善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以全球化和创新为动力,实现产品制 造中心向设备制造中心的转变 ——完善创新支持体系 ——设备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战略 ——关键设备进口+国内配套的设备进口政策 ——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支持政策
3、从产品制造中心走向设备制造 中心才是中国经济真正强大的关键一跃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依据是什么? ——最根本的依据就是中国没有建立起完整 的设备制造体系,更没有掌握当代世界设 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 ——制造业的核心是设备制造,制造业的核 心竞争力也存在于设备制造业之中。 ——从产品制造中心走向设备制造中心是我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1、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从宏观总量上讲: ——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巨额的贸易 顺差。 ——贸易顺差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给人 民币升值形成巨大的压力。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了流动性过剩。2011 年末,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对货币投 放的贡献率在90%以上。 ——流动性过剩冲击经济,容易诱发经济过 热和泡沫经济。
工业化未来的发展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规 模的快速扩张,而是来自于质量提高和效 益提升。 一是节能减排,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二是科技密集,提升市场价值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结构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经济潜能大释放的基本通道
四是优化空间布局,开发中西部,实现产 业科学合理转移,实现工业发展空间的最 优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 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
4、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区域发展差距 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能不能从世界产品制造中心 转向设备制造中心、从世界工厂的发展模 式转向扩大内需的发展模式? ——2011年中国人均GDP5500美元,标志 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从总体上进 入小康社会,建筑业、制造业和旅游业将 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7.5万亿美元的现实市场需求和世界第一 大潜在市场为建立内需发展模式提供了广 阔的市场空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 授常修泽谈国民收入分配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 修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国民收 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 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GDP 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 降到2007年的11%。 美国的这一比例接近20%
1997年~2007年GDP的结构比例 ●劳动报酬从53.4%降至39.74%; ●资本收入从21.23%升至31.29%; ●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 20.57% ——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 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 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 民收入的30%。
三、中国未来10年经济走向
(一)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动力,实现世界工 厂发展模式向扩大内需发展模式的转变 近几年,我国每年的进出口顺差接近 2000亿美元,合1.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 的3%左右。这意味着保持进出口平衡,我国 的GDP增速将因此降低3个百分点。 如果将内需扩大1.3万亿元人民币,我 们在保持进出口平衡的同时,也能保持GDP 增速不变。
中国人均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人均耕地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人均森林资源占世界的六分之一 人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十三分之一
7%
27%
2009年
中国消耗钢材份额
中国占世界GDP份额
36%
48%
中国消耗水泥份额
中国消耗煤炭份额
统计显示:2006——2009年,我国发 电从2亿——7亿千瓦,煤从15亿吨——27 亿吨标准煤。 2007年碳排放59.6亿吨,超过美国的 58.2亿吨(联合国统计数据)。 过去8年全球碳排放增长三分之一,其 中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中国学者
(三)以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实现 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排技术:降低排放、降低温室效应 ——新能源开发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并最终 过渡到“太阳能文明时代” ——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体系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以优化布局为动力,实现区域优先 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 (五)以结构调整为动力,实现从完善基 础设施向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转变 (六)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实现发展 理念从国强民富向民富国强的转变 (七)以改革为动力,实现收入分配向有 利于形成橄榄型社会的转变
——2009年,占中国国土面积1.1%、 人口20.6%的“珠三角”、“长三角”、 “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城市群,创造了中 国40%的GDP、吸纳85%的外资和75%的 进出口,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存在巨大的 差距。中西部的土地容积率极低。 正在崛起的大东北城市群、成渝城市 群、武汉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 ,不 断拓展着内需发展模式的布局空间。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人口和 待开发的辽阔土地,为内需发展模式提供 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