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淮南工业学院李贤国本文着重论述了悄重于焯炭矿糟加工专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预期的发展.一.概述1949年前我国太学中无选矿专业.建国后经院系调整,参照前苏联院系的设置,我国一些高校中设置了‘有用矿物精选’(o6orameHHenoⅡe8Hux“cxonaeub-x)专业。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中系和专业的设置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隶属关系和服务对象的币同,一般取名为选矿(金属矿及非金属矿)和选煤专业。
及至90年代,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有的学校取名为矿物工程(MiIeralhgill∞Iing),有的称为矿物加工工程(MineralProcessingEtlgimcIing),或者继续延用原名。
1997年在当时的国家教委领导下第4次全面修订全国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以适应现代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根据‘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用性原则,坚持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原则’,1998年,教育部将全国高校504个专业精减合并成249个专业,将选煤和选矿等本科专业统一定名为“矿物加工一【:程”专业,且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位专业同名。
其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矿物(金属.非金属,煤炭)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为矿业工程,主要课程为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选矿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等。
目前,全国设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院校已由80年代中期的19所减少到16所(含原煤炭部属院校5所)。
具有矿物加工硕士点的院校与科研院所15家,博士点约6个。
全国年招生量约54¨乃0人。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现状目前,专业名称已大致统一,各高校隶属关系也已改变,但教育侧重点变化不大,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炭依然按各自的特色和强项存发展。
当然,继续学术交流,也加设了一些选修课。
跨行业互相交叉渗透,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就煤炭而言,专业方向已显著外延,选煤,煤质,型煤,水煤浆,药剂,燃烧,矿井水处理,工艺机电结合,伴生矿物综合利用以及洁净煤技术等领域均不断向外延展。
各院校尽其所能开设不同课程,承揽和开展各类科研项目。
如今,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因此,专业和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的交叉联系也必将进一步扩大。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各高校根据要求普遍扩大了招生。
目前,高校实行的是非义务教育.学生自费上学,多数将会酌情尽可能选择市场需求、环境好、收益高的专业。
1994年12月全国高校选矿工程年会上,部分高校就曾提出‘毕业生分配难’,建议减少招生量。
然而事实是,尽管冶金院校选矿专业在减少,原煤炭院校选煤专业数确在增加,供大于求.必将进一步增大就业压力和人才资源的消极利用。
而目前毕业生从事非专业人数已达l,4或者更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增设专业,扩大规模,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一规模就是效益。
教育部也要求扩招并明确规定,‘平均每个专业年招生规模一般以60曲0人为宜’。
2.按教育部对专业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板块。
总体看,分割过细,门类繁多,体系庞杂,专业面狭窄,缺乏总体优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择业和适应社会需求。
3.煤炭工业不景气,还没有完全走上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
与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相比效益较低,需求不旺.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大。
国家煤炭局提出到2005年全国煤炭入洗率达60%以上(约台原煤入洗量4.5~5.5亿吨)。
考虑到科技进步,究竟每年需要多少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模糊不清。
因此就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而言,面临着生源、就业和毕业生对经济建设的适应等问题,如何办好这一专业还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矽f薏ii,.落匿疆目l————二——二—————二一一』三.来来的发展按照现在对未来20q0年煤炭工业的预测,煤炭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但其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将逐渐降低。
考虑到,不久我国将加入WT0};科技进步加快: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更加普及;为煤炭更要为整个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等,矿物加工专业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1.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99.6.1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刨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索质”。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是政治经济曲延伸。
高等教育在于使学生从世界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在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他们还应当具有理智的宦口造能力,成为讲人道的、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人。
对于本科生,高等教育仅仅是打下了为社会贡献走向人生的基础。
2.规模适当。
茑5l观世界发达的主要产煤国家,没有酃一个像我国有如此多的院校设置矿物加工专业并有如此太的招生量。
最近作者有幸参观了美国两个大型现代化选煤厂,令人惊奇的是,其中竞无一人专门从事选煤工艺,也无这一专业‘科班生’。
尽管国情不同,然而一个专业的规模毕竟要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3.办出特色。
中央要求,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因此.教育计划中的三大板块应大力改革,下决心去掉那些用处不大或者前后毫无关联或者过多重复的课程和内容,自q技强干,突出重点,切实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办好一个专业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特色。
如果不能适合每个人对自己事业和物质文明的追求,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那这个专业是很难发展的。
师资,学术梯队,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场地,学校的学科群,学术氛围以及培养方式等等,都不是‘立竿见影’就能解决的。
我院曾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拓展为选煤,煤质,选煤机电,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目前蕊~———骶—弼蕊一…的矿物加工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特别是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增设复蓝矿物分选、综合利用、材料制品、洁净矿物技术等选修课及人文学科,设立辅修专业等,扎实基础,拓宽专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其它高校也做得很好。
当然,在新形式下还须要继续做很多工作。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竞争,教育要有前瞻性。
基于上述,未来的发展可能是:大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全国设矿物加工专业高校的总数及规模将会减小,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和更新,有的高校重点培养研究生,但‘矿物加工‘这一学科必将持续向前发展。
(全国选煤学术研讨会唐山.2000.12..6)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现状及发展作者:李贤国作者单位:淮南工业学院1.学位论文邓会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矿物加工图像分析预报系统研究2006矿物加工工艺过程图像包含了大量有用信息,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其特征参数,可有效地描述工艺状态(如矿物粒度分布,浮选泡沫的行处理,提取其特征参数,可有效地描述工艺状态(如矿物粒度分布,浮选泡沫的形态等),进而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可实现对选矿指标的快速预报。
因此,建立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矿物加工工艺图像分析预报系统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系统地研究了矿物加工工艺图像特征参数提取算法。
将50多个图像特征参数归纳为颜色参数、纹理参数、形态学参数及动态特征参数4类。
通过对浮选泡沫图像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泡沫分割“草帽”算法,该算法采用中值滤波和增强对比度两项预处理后,克服了分水岭分割本身存在的易于过度分割问题,准确地分割出泡沫边缘。
与其它泡沫分割算法相比具有边缘分割准确,智能化高,通用性较强,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
研究了矿物加工工艺图像建模预报所需的数据处理方法。
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变量筛选、变量压缩以及回归建模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可实现图像数据中异常数据的有效剔除,多个图像参数的合理筛选与压缩,并最终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开发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矿物加工图像分析预报系统软件。
应用该软件对磁铁矿与石英混合矿图像进行了处理,建立了磁铁矿含量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绝对误差平均值为-3.53,相对误差为-8.48%。
2.会议论文于开平.刘殿文.郭杰.叶贤东.张文彬欧洲选矿评述2001近年来,欧洲国家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除传统的矿物加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之外,选矿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极为活跃.特别是在资源全球短缺、人们日益重视环保和二次资源再生利用的前提下,欧洲国家在计算机辅助选矿、生化选矿以及利用选矿技术回收二次资源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矿物加工的概念与内容,使传统的矿物加工业焕发了新的青春与活力.1997年9月主题为"选矿技术在二次资源回收废物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的第20届国际选矿会议在德国亚琛召开,2000年7月主题为"选矿技术在废物处理和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的第21届国际选矿会议在意大利的罗马举行,均反映了欧洲国家乃至全世界选矿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本文介绍 欧洲选矿评述。
3.学位论文李维天锰银氧化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加工工艺研究——以广西凤凰山银矿床为例2002本文以广西凤凰山银矿床为例,系统地总结了的锰银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重点研究了锰银氧化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氧化矿石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大大地加深了对锰银氧化矿石的地球化学和工艺矿物学特征的认识,基本解决了锰银氧化矿石加工工艺的技术难题,所确定的加工工艺流程已接近达到可在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水平.可以说,本项研究成果是锰银氧化矿石的地球化学和加工工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在学术上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此类处于闲置状态的锰银氧化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1.通过显微镜、化学物相分析以及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微区化学成分能谱分析等现代化测试手段,查明了凤凰山银矿锰银氧化矿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尤其是查明了银的赋存状态及分配特征,明确了前人的一些模糊认识,为该类矿石的加工工艺研究提供了指导性依据,并为最终解决锰银氧化矿石加工工艺的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锰银氧化矿石银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该分析流程可分析自然银、角银矿、含银硫化物和氧化锰矿物中类质同像及包裹状态的银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分相正确、准确度高,得到了电子探针和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结果的证实.3.通过对氧化矿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锰银氧化矿石的选冶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套加工方案,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4.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了可同时有效捕收角银矿、自然银和硫化银矿物的浮选药剂Y89-0,确定了浮选——湿式强磁选——磁选精矿还原浸锰工艺流程中各单元流程的优化条件或技术参数,最终的全流程试验取得了银精矿品位大于8000g/t,银回收率达90﹪的良好技术指标,远远超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对该项研究所提出的银精矿品位大于3000g/t,银回收率达到80﹪的技术指标要求,而且还使矿石中的锰同时得到了回收和综合利用.5.所确定的原矿碎磨——优先浮选——尾矿湿式强磁选——磁选精矿还原浸锰工艺,不仅流程简单、流畅,而且运行成本低、适应性强,在生产上易于实现.4.学位论文温海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选矿在线粒度检测中的应用2005粒度检测与分析一直是环保、化工、医药及粉末冶金、粉体工程、矿物加工等多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