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篇篇值得学习借鉴!“最大小学”,背负了多少误解与执念作者:然玉湖北武汉市邾城街是新洲区城关所在,1905年建校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是新洲区唯一一所百年老校。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承受的3000人极限。

虽然学校语数外三科成绩在全区小学经常名列第一,但师生们还是被“挤”的难受。

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超载引发系列管理难题,最平常不过的校园生活如做操、放学、上厕所皆成安全风险点,学校压力非常大。

(4月27日《楚天都市报》)尽管见多了各种各样的“超级中学”,如邾城街第一小学这般的“超级小学”还是不免让人感到新奇。

因其整体规模巨大、应试成绩优异,将之称为“超级小学”着实可说名副其实。

而从另一方面说,所谓“超级小学”显然也存在着种种“超级麻烦”。

比如说,基础硬件严重短缺,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师生生活环境恶劣等等……超负荷运行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苦苦挣扎的状态。

而它所背负的,乃是教育资源错置的必然代价。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邾城街第一小学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务工或买房的外来人员将子女送来入学”。

并且,由于不少农村家长认定城里小学“更胜一筹”,他们甚至不惜投靠亲友、住群租房也要把孩子送进邾城街第一小学。

很显然,在这些人看来,邾城街第一小学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名校”,并且是可以期许、可以触及的“名校”。

诸如此类的逻辑,其实和大多数城里家长“买学区房,送孩子读名校”的想法并无区别。

而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农村家长看似“偏知偏信”的思维方式,却很可能是有道理的。

至少从考试成绩上来说,邾城街第一小学经常性名列全区前茅,这相较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可说是“优势明显”。

而且,随着邾城街第一小学不断“坐大”,其在不经意间也产生了某种强烈的聚合力。

越来越多的生源,越来越多的优质师资,越来越多的公共投入汇集于此。

过往常见于“超级中学”的马太效应,如今竟也过早地在某些小学身上若隐若现。

“体量大的学校会越来越大”,这似乎是一贯适用的规律。

之所以如此,固然与老生常谈的所谓“教育资源失衡”有关,但除此以外,我们或许还应该关注所谓中国式家长的独特心态:他们普遍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总是将“择校”视作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前提下,那些“考得好”的学校被一步步神话,继而一步步备受追捧……当“教育”如此轻率地被简化为将孩子送进一所成绩好的学校,造成种种不可预知的后果,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严重“超载”、风险重重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再一次提示主管部门,教育配套必须跟上城市化的进程。

而对于那些焦虑的、执着的家长们来说,通过此事他们也应该意识到一点:当个体基于理性判断所作出的“最优决策”,其最终所合流成的整体性后果,却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的。

毕竟,关于子女教育,从没有一种绝对适用的样本模板,包括愈演愈烈的“择校”迷信实则都该重新审视才是。

学校不该成校园霸凌的纵容者作者:张立据山东电视台报道,济南市回民中学高三女生小薇,被同班男生打成休克。

更让人气愤的是,学校不但没有把事情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反而警告被打女生,如果跟家人说了,就记处分。

(4月27日山东电视台)济南市回民中学发生的这起校园霸凌案,在校园霸凌频发生的当下,并不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但其特殊并令人气愤的原因则在于,学校不但不及时给予解决,还警告威胁被打学生,这与妥善处理校园霸凌背道而驰。

既已被打,被打者此时的身心皆已受伤,不管男女生之间有何恩怨,倘若此时学校能够主动站出来,最起码能够抚慰这位无助女孩的心灵,也能减轻学校方面的些许责任。

然而,事与愿违,学校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警告连天,令人心寒。

在这起纠纷中,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引发此次校园霸凌的导火索,但学校的后续处理态度、处理措施是否及时跟进,既反映学校如何面对校园霸凌的能力,也考验他们解决的意愿。

校园霸凌的频繁发生,除了社会因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原因之外,学校的处理应对,直接影响着事件能否得到科学的解决。

有的学校发生校园霸凌时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直面和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霸凌的决心和智慧。

其结果就是对校园霸凌的放纵和宽容,是对被伤害学生的无视和学校安全和谐的无视。

学校警告被打学生,实际上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逻辑的延续和升级,归其根本还是怕“家丑外扬”,影响学校的声誉,甚至怕影响所在学校校长、班主任等的晋升空间。

这就完全背离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让被受伤学生不可避免的遭到第二次伤害。

比校园霸凌性质更恶劣,后果更影响,让学生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母校?当学生不再相信学校,也不再寄希望于学校解决校园霸凌时,学校恐怕会进一步滋长霸凌的土壤,积聚暴力、对抗和仇恨,学校或将无宁日。

不管发生什么负面事情,反思应该到位。

发生问题正视并及时解决,将与拖延、无视案情将会收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对校园霸凌的重视不断提升,如何表里兼治,引得公众广泛关注,但千条万条、千法万法,如果没有学校的正视、落实,痛定思痛,校园霸凌“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学校显然不再是象牙塔,但也不应是弱肉强食、奉行丛林法则的“小社会”。

不管怎样,学校的责任,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条款“按图索骥”般的落实到位,这仅仅是开始。

加大治理校园霸凌,对于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治理必须毫不手软。

学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共识,举一反三,真正增强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样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案刚绝他案又起”的“校园霸凌连续剧”。

《我是范雨素》何以动人作者:饶翔继余秀华之后,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成了“现象级”。

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络上持续刷屏,阅读点击量轻松越过10万。

人们不禁要问:谁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又何以如此打动人心?44岁的范雨素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初中毕业的她,在《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体散文中,用平时温和而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和家人十几年的故事。

这些故事如镜头切换一样,向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生场景和观察角度。

范雨素不是凌空虚蹈,向壁虚构,在她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中,蓬勃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

从她的文字中,我们既然感受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又能由此感受到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我是范雨素》为当前的中国现实提供了一份别开生面的鲜活记录。

范雨素的文字虽有“我手写我口”的率真,却无“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这也是它从大量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是范雨素》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仅源于真实,也源于文学修辞。

“我的命运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诸如此类的文学化表达令人惊艳。

她的文字轻盈流畅,有一种难得的距离感和控制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理解力。

范雨素是一个“贪婪”的阅读者,所以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经过训练的文学者的语言。

哪怕是在网络时代,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依然是一名写作者所不能摒弃的。

与余秀华一样,范雨素的生活苦难,也是她吸引媒体的焦点。

然而,我们看到,在她坚强的内心与轻灵的文笔之中,苦难得到了升华,被孕育成善良的珍珠。

她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能真正打动人的远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类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与痕迹,是人类对于苦难的超越与领悟,以及由此产生的宽广深厚的爱。

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范雨素的走红,令我们再次感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

事实上,翻开中国文学史,《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涌动着“兴观群怨”的健康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民间气息。

及至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等人重提“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也是针对长期统治文坛的“嘲风月,弄花草”的形式主义文风。

李娟、余秀华、范雨素等来自民间的写作者的相继走红,呼应了中国文学大众化的不竭渴求,她们使文学接了地气,更大程度地走向大众,走向平民,走向个人生活。

而比讨论范雨素现象的文学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文学写作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意义。

在采访中,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过“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的生活。

苏格拉底有言,“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范雨素提示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写作,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平庸的日常赋予意义。

正是这种意义,让这些普通的人变得独一无二,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异彩纷呈。

扫码收礼金:未来互联网礼仪的预演作者:沈彬近日,北京一场婚礼现场上,伴娘为收份子钱方便,脖子上挂着支付宝直接扫码收礼金。

事情闹成了一桩新闻。

家里长辈觉得太不像样。

也有人认为这把红包弄得太“直白”,让原本浪漫温馨的婚礼已经变得满场铜臭味。

其实,不妨把事件看成线上文化对线下生活的反哺,发达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正在微妙地改变人际活动,甚至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这种禁忌逐渐淡化,在此不妨烧一个脑洞。

从技术角度说,扫支付宝收、付份子钱,有太多的便利。

现在婚礼红包动辄千元以上,二十几桌宾客下来,就可能是十几万、几十万的现金,这么多现金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伴娘手里那个专放红包的小拎包,就成了“炸药包”,之前就发生过不少相关的盗窃、抢劫案件。

而且这么多钱,重新登记是谁发的,存回银行都是一件麻烦事。

现在直接扫码付分子钱,谁来了、谁交多少,一目了然。

也有人认为,将含蓄的红包变成赤裸裸的扫码付费,是“人际关系异化”,甚至想到那句着名的“家庭成员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红包文化的意义在哪里?一纸红包皮的存在,遮掩了金钱数目,把礼金在文化上转换成一份“心意”,而不是具体的金额。

这种讳言金钱的风俗,其实是一种前现代的礼仪(或者说是“前信息时代”的礼仪),并不等于道德本身。

互联网在改变世界,不仅是指硬件上在改变,而且是软件上、思维方式、社会礼仪上在进行变革。

由于便捷的手机支付,已经使亲密朋友对于金钱“脱敏”,90后聚餐之后很少出现,面红耳赤地抢着买单,而更多的是拿出手机AA制拼单。

抢着买单,未必感情真好;平静AA制,未必关系就不热络。

事实上,20多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也通过人际的“平行四边行法则”逐渐自发形成一套互联网的规范、礼仪系统:尽量输入文字,不要语音聊天,以节省别人的时间;别人发自拍照,要点赞表示友好;说“呵呵”就是不想和你继续谈话,不要勉强;网上谈涉及钱财的事,要再打电话确认身份;不是急事,不要首先选择打别人的电话,先用微信联系;转别人发的图要说声谢谢(虽然这个和法律上的知识产权并不是一回事)……而且,这套网上的行为规范正在反哺网下,杀入文化的核心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