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迁移
(4) 为学生提供自然界中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要 求学生解释这些例证和所学概念的关系。 (5)利用概念的“变式” (6)在实践中应用概念
第三节 学习迁移
一、定义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所产生的影响。 1、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 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二、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Thorndyke,1901)根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 指出,之所以产生迁移,是因为练习课题与迁移 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 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实验 先让大学生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 绩;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 验一是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 不相似图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结果长 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绩没有 提高。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其研究
一、形式训练说
(一)沃尔夫(德) (二)基本观点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 推理力等等,这些官能可以象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 发展和加强,同时,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 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得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 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训练任务A 记忆力 迁移任务B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 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 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背景资料、桑代克知觉预测(1901)
预 测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迁移的种类
从结果上看: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生掌握了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 = 1/3SH,就有助于 学习三棱锥、四棱锥的计算方法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会骑两轮车后再学骑三轮车
从产生的情景看: 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 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 间的相互影响。
(三)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概念同化的 方式来获得概念的。以这种形式的概念学习 为基础的教学从过程上来看属于规则—例证 式教学。规则─例子─规则 (1) 给所教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告诉学 生这一概念的上位概念是什么并为学生具体 分析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关键特征。 (2) 通过定义的形式将这一概念归入应处的 类别,并确信使学生能明白无误地理解概念 的属性是什么。
三、学习迁移的研究方法
(一)建立等组(或班) (二)进行教学处理 (三)测量与比较两种学习结果 (四)得出结论,说明迁移是否产生及其迁移量的大小
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实践意义 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理论意义 了解学习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主要支柱 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 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 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如果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习的那些材料无 助于他们进一步沿着学术的程序,不但在目前,而且在以后 生活中更有效地应付各种情景,那么教育就是在浪费他们的 时间。”
年轻的 R P S O 草地上 P R 在 O 女人 S P O 高尔夫 R 打
1 表象更现实地表征客观对象的三维空间特征及各个维度上的细节特征; 2 表象能承受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运作,如旋转、扫视、组织与分解等; 3 与实际知觉相比,表象可能会比较模糊与概括,或欠完整,欠精确。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二、知识的分类P250
按性质分: 陈述性知识(狭义知识) 知识(广义的知识) 智慧技能 程序性知识(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作不同的分类,分类见下一页
潘菽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感性知识的学习 理性知识的学习
奥苏贝尔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类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的学习
(三)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3) 用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分别来说明概念的关键特 征。举例时,要①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例子;② 选择彼此各不相同的例子;③比较正例和反例。
例如,教“液体”这一概念,可以由易到难举例,先举水, 果汁,然后举黄油、香波。黄油、香波在无关特征上彼此各 不相同,黄油较厚、不透明,香波则不能吃。这样以防外延 缩小。然后举出几个反例,如沙子、稀泥,虽然它们也能倾 泻,但不是液体。这样以防外延扩大。
陈述性知 识 程序性知 识 关于事实、定义、程序与规则是什 么的知识,其表征形式有四种:命 题、表象、线性排序、图式。
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其表征形式 为:产生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相对静态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动态的操作
提取速度较慢
速度较快,自动执行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联系
一、什么是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 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 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 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它把知识看成是主体 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由哪一方面产 生的,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 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概念表征
3、概念的分类
(1)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2)易下定义的概念和难下定义的概念 (3)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二)概念学习的形式
1.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概念获得的主要形式。 在学龄期以前,儿童的各种经验十分贫乏、认知能力的发 展还处于初级水平,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辨别、概括、归 纳等方式获得一些诸如房子、玩具、汽车、叔叔等的简单 的、具体的概念。除了较具体的概念外,儿童还通过同样 的过程获得了朋友、诚实、干净、淘气等较为复杂和抽象 的概念。 2.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意指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认知结 构的同化作用获得一个新概念或完善一个原有的概念的过 程。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概念的学习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来进行的。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3)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 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还是抽象)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
(二)主观因素 1、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包括准备性知识和认知结构等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包括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等 3、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 包括主动理解的意识和策略
加涅对知识学习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 态度 言语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二、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派的分类(安德森)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 事件、态度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是 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意义在头脑中主要以命题形式得到表征。一个命 题大致对应一个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关系和主 题。 如“小明买书”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 主题是“小明”和“书”,关系是“买”。
买 R S 小明
O P
书
S代表主体,O代表客体,它们都是 主题;R表示关系。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二、 概念的学习267
(一)概念的含义 1、所谓概念,是指代表一类享有某些共同特性 的人、事物、事件或观念的词或符号。 (1)每一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 (2)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所理解的同一概念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例如, 儿童的“生命”的概 念。 (3)概念又是有层次的。
二、迁移的种类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从内容上看: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 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2、概念的结构
(1) 概念名称 概念大多都有具体名称。人类所使用的大部 分词汇是概念,但并非所有词汇都是概念, 当一个词所指代的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时才能 被称为概念。 (2) 概念属性 又称关键特征,是一个概念的所有成员都具 有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关键特征与无关特征。
2、概念的结构
(3)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句子对概念所代表的 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所进行的概括。但有些事物、 事件或观念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虽然我们知道一 个概念的内涵,但真正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却比较 困难,如“友谊”、“真诚”、“学习”、“意 识”等就属于较难下定义的概念。 (4) 概念例证 概念所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属性,每一 个概念成员都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例证. 正例或肯定例证; 反例或否定例证。
2、概念的结构
定义:长方形是四角都是90度、两组对边平行且 相等的四边形; 特征:⑴直线;⑵90度角;⑶对边平行;⑷ 对边相等; 例证: 上位概念:平行四边形、四边形; 下位概念:正方形; 同位概念:矩形。
概念的表征
1、特征表征 定义特征——概念规则:合取;析取;否 定;关系 2、原型表征 最佳代表——类别成员代表性程度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什么是知识
狭义知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 息或意义,如概念、公式、定理等 广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 切信息及其组织。 (皮亚杰: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作 用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 是主体决定的先念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