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

大众文艺
理论研究·音乐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分析
徐 颖 (武昌理工学院音乐系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筝的文化溯源,并对河南筝所具有的乐 律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还通过音阶特征、调式特征、风格特征和演 奏特征从曲调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通过借用潮州筝名曲进行对比 分析,
关键词:河南筝;音乐特征;乐曲分析
一、河南筝的文化溯源 “民族器乐曲牌的多种来源中,有的是从声乐曲牌一直变 换而成,有的则是由此乐器移植到彼乐器……”最早的河南民间 说唱艺术大调曲子中便存在着河南筝最早的板头曲和唱腔曲牌音 乐,在20年代50世纪之前“河南筝乐流派”这个具有艺术流派定 义的称谓都被“板头曲”代替,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河南筝乐的 主要来源之一是“板头曲”。目前,所有板头曲曲目大多都是由 古筝独奏曲形式记录下来的,这些记录下来的板头曲也是河南筝 乐流派中传统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曲艺音乐·南阳地区 卷(上下)》中收录的板头曲共有42首,包括了河南传统筝乐曲 目总量的80%以上。河南平顶山、驻马店地区主要为大调曲子的 流传地,在这些地方的曲艺志中同样以古筝独奏形式演奏的曲谱 记载了38首河南筝曲谱。尽管如此早期的河南筝乐也是以“板头 曲”的演奏形式依附于大调子曲子而演奏,并未成为一种独立的 艺术形式,于是就有了“板头曲”这一称谓。 除直接沿用到河南筝乐来的板头曲音乐,河南传统的筝曲 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将大调曲子的唱腔曲牌音乐进行重新编排而 来的,河南音乐的全部曲目便由这些改编而来的曲目和板头曲组 成。任志清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创作了《新开板》《幸福渠》等 乐曲,将传统传统唱腔曲牌乐曲从最初“照搬”的改编模式发展 为“新形势与新内容”的创作。他在60年代先后又为中国唱片录 制了《山谷开红花》《汉江韵》等乐曲,将河南筝乐曲目创作推 向一片新天地。 1953年之后,板头曲筝乐和曲牌筝乐渐渐融入了中央音乐学 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中。“河南筝乐” 这一称谓便是在这个时期由这些专业的音乐院与艺术院校用来区 别与潮州筝、客家筝、山东筝等其他筝派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 筝乐流派名称。这表示着河南筝乐由板头曲和唱腔曲牌体的形式 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筝乐表演形式。 二、河南筝的乐律 河南筝曲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 阶,但二变的音高,并非绝对不变,音高往往会更靠近于宫音和 徵音;旋法上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虽然也是“七音、六律以奉 五声”,但已远远超出了“奉五音”的关系,从整个刚音方面来 看,二变音已经与其它五音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用这两变 音来突出河南筝所独有的音乐上的色彩与风格。 乐律上基本上采用的也是三分损益律,不同的是河南筝曲 虽然也有大颤与游移的现象,但音高相对比较稳定,音级上的微 升、微降现象较少,使得整个音乐仍统一在三分损益律的律制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 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 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所 谓“郑卫之音”的民间音乐。这里只要指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兴 起的以郑国、卫国地区(今河南省新郑、滑县一带)为代表的民间 音乐,而并非贬意的理解,“亡国之音”“淫乐”的代名词。秦 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 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中。 从河南筝曲旋律音阶调式形态来看,河南筝曲也存在以“变
为宫”的转宫现象,不同的是,在河筝的音阶调式较潮州筝音阶调式相比,就没有那么丰 富了,主要以“1、2、3、#4、5、6、7音”的音阶组成旋律,调 式主要采用宫调式,大都表现哀怨、凄凉(例如《陈杏元和番》 《陈杏元落院》)或者情绪欢快、轻松(例如《高山流山》《百 鸟朝凤》)等性格不同的音乐,并且都铿锵有力、韵味十足。以 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 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除此之外河南筝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1、2、3、5、6、 l。音),多用D宫均调或G宫均调,现代筝曲中,还有将传统同名 曲移高五度来演奏的情况,使原有调色彩变得更为明亮,音乐从 整体上显得淳朴有力、酣畅淋漓。 四、河南筝的音乐特征 (一)风格特征 “郑音即嘹亮”体现了河南筝的风格,如同当地人的性格 一样豪爽明快,和当地的方言语调很吻合,融入了当地戏曲的声 腔特点:调式虽然单一,但因揉音不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风格 差异,整体上铿锵有力、韵味十足、浑厚淳朴;激昂处如引吭长 啸,卢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 (二)演奏特征 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 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 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 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 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例如在mi弦上 按至sol的音高,然后左手按音由5-#4-4-3音滑上)、小颤(颤音 细密紧促)、滑颤(边滑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 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 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 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画入微。 (三)曲调特征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 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装饰音较多,频繁使用的大二、 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 有朴实纯正的韵味。河南筝的节奏比较统一,一般整首作品节 奏速度变化不是很大,但节拍的强弱对比突出,曲调变化幅度较 大。 五、传统曲目分析 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与《陈杏元落院》是河南筝派当 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姊妹曲。乐曲的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 梅》。描写的是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陈杏元,受奸臣卢杞陷 害,被迫前往北国和番。行至雁门关时,她借拜昭君为名,在落 雁坡企图投涧自尽,但恰好落入邯郸节度使邹伯符院中被救。这 两首乐曲分别描写了陈杏元在前去和番途中的悲愤心情和落院遇 救后向邹夫人倾诉自己不幸身世的凄切情景。 两首乐曲都很深沉、忧郁,感人至深。在《和番》一曲中, 较多地使用了“游摇”及缓慢而起的“下滑音”等技法,描述了 主人公心中的怨愤。而《落院》一曲则川了起伏多变的音调,戏 剧性地描绘出陈杏元哭诉时的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