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复习进程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复习进程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自编)一、名词解释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用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6.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9.记忆表象——简称表象。

它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10.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11.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绪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12.自我觉知——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能否予以清晰觉察。

1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14.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反映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15.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

16.动机——指直接推动人类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7.兴趣——是人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18.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并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价值倾向系统。

19.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征。

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1.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就是个体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23.自尊感——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的态度,是不甘心居于落后地位、同时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推动个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

24.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

二、填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坏境刺激的规律性反映。

3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4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分配。

5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6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动作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7人的情绪状况,可分为三种、既心境、激情和应激。

8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9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心理冲突。

10反射弧一般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按照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有无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2“入芝兰芝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13老工人只要听机器的声音就能了解机器是否出了毛病,故障在哪里,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1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人类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15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是做梦。

16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它使人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17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把认知失调作为一种动机。

18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的。

19体液说把人的典型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0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分配。

21需要在主观上以一种缺失感被人体验着,它使机体状态处于某种不平衡之中。

2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1879 年,以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23 发散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或途径去思考和探索,寻找多种答案的思维。

三、单项选择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的是()的主要观点。

A行为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日内瓦学派2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二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教学过程3心理学的性质是()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C思维科学 D边缘科学4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总称()知觉。

A时间B空间 C地点 D以上一个都不是5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B有意回忆C再认 D识记6作家在作品中描绘的典型形象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 C梦想 D幻想7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C需要D体验8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象棋、音乐,这是他兴趣的()。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D广阔性9个性心理的核心是()A能力 B气质C性格D兴趣10气质的类型是()A有好坏之分 B无好坏之分C有强弱之分D无强弱之分11智商是95分,其等级为()。

A优秀 B中上C中等D中下12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视觉B知觉 C感觉 D记忆13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A情绪B表情C社会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14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主干学科是()A普遍心理学B房展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15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是()。

A素质B环境 C教育 D实践16从社会需要,人民利益出发的动机是()。

A社会性动机 B高尚动机 C远程动机 D近期动机17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注意的()A范围 B稳定C分配D转移18“欣喜若狂”、“手舞足蹈”这是()。

A应激 B心境 C情感D激情19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对引起特定心理现象的某种变量的操纵来研究它对别的变量所产生影响的方法是()。

A心理测量法 B调查法C实验法D观察法20梦是一种()。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幻想 D创造想象21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主干( )A普通心理学B房展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22“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适应B对比 C相互作用 D感受性24“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主要体现思维的()。

A概括性B间接性C直接性 D敏捷性25王芳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后,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这种情感是()。

A美感B理智感C激情 D道德感26计算IQ的公式:I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27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教学过程28已经历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A逻辑记忆B情绪记忆C动作记忆 D形象记忆29当一个人“灰心丧气时”他可能对花落泪、对月伤情。

这时放映了一个人的()。

A心境B激情 C应激 D悲哀30智商是119,其等级为()。

A优秀B中上C中等 D中下31绘画能力属于()。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再造能力D创造能力3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冯特在1879年创立于()。

A俄国B德国C美国 D英国四、判断1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发展成正比例关系。

(×)2思维的定势对解决问题只起消极作用。

(×)3一般来说,能重现的材料一定能再认,而能再认的材料不一定能重现。

(√)4“知之深,则爱之切”说明了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5人的意志行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它与随意动作无关。

(√)6凡是两种以上的活动,都可以分配注意力。

(×)7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语词。

(×)8“喜者见之喜,忧者见之而忧”,这是心境的具体表现。

(√)9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刺激的影响通过无意识而接受。

(√)10对于成年人来说、单纯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11人的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活动。

(×)12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食所产生的想象是创造想象。

(×)13一个人的注意,离开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转移。

(×)14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刺激的影响通过无意识记而接受。

(√)15无意注意不由意识控制,对教学无所帮助。

(×)1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17人在激情状态下,常常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降低,难于控制自己的言行,所以激情对人是有百害无一益。

(×)18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19智力分布正态分布,就算指智力中等的人占多数。

(√)20人的自然需要也是具有社会性的。

(√)2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22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无注意的主要原因。

(×)23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五、简答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 识记的方法。

2.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 及时复习。

2 分配复习。

3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5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 动机强度;2 思维定势;3 功能固着;4 迁移的作用;5 个性差异。

4.简述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答:客观:1 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

2 刺激唔之间的对比性。

3 刺激物的变化性。

4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1 人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5.简述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答:1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培养间接兴趣。

3 合理地组织活动。

4 排除外界干扰。

6.如何利用注意规律来组织学习?答:1 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2 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3 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样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7.在性格的态度特征中,人对现实的态度特征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答:1 对社会、集体及他人的态度特征。

2 对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特征。

3 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征。

8.简述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1 遗传的作用。

2 生理成熟的作用。

3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9.青少年思维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 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

2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发展。

3 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六、案例分析1.小明最近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作业不能完成,老师多次找其谈话,晓之以厉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经专家诊断为厌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