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周鹏/任建兰【专题名称】旅游管理【专题号】F9【复印期号】2005年01期【原文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郑州)2004年05期第68~72页【作者简介】周鹏,任建兰,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市场格局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文章分别从旅游客源、旅游客源地、旅游客源国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市场格局的现状特点,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根据前若干年的数据,对15个主要客源国未来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最后提出了4点扩大海外客源市场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国1 现状分析1.1 海外客源特点中国包括大陆部分、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

在统计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

因此,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1]。

由表1可以看出,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一直是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力军。

从总量来看,1997年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为5015.99万,到2002年达到8446.68万,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人口总数仅3000余万,平均每人每年来祖国大陆2.5次,这充分体现出其对中国海外入境旅游的重要贡献。

从相对比重来看,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占我国海外入境人次总数比重一直维持在85%以上,与外国旅客相比占有绝对优势。

从增长速度来看,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入境人次数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地快速增长,1997~2000年一直在12%以上,近2年有所减缓,但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分别达450万和660万人次。

表1 1997~2001年入境旅游人次比较万人次Tab.1 The compare of the amount of inbound guest from 1997to 2002ten thousand P.T.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8~2000;《中国旅游报》2003年3015期。

外国旅客所占比重一般在11%~13%之间,但增长速度比港澳台同胞及侨胞更快,除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过一次负增长,其余年份均呈2位数增长。

在2000年,增长速度达20.5%,同时在总人次上突破1000大关。

最近5年来,入境外国人不仅占总入境人次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除1998年外均高于入境总人次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入境人次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态势,到2002年,外国客源市场增长贡献率已接近25%。

1.2 海外客源地特点中国的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市场[1]。

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1]。

其中,亚洲市场(不包括港澳台)是我国传统的主要海外客源市场,2000年入境旅客人次数量首次超过600万,2001年接近700万,2002年达到864万,所占旅客总人次比重连续3年超过60%(表2)。

不仅如此,亚洲市场2000~2002年均保持2位数的速度增长,在五大客源市场中几乎每年都是最快的,只有2000年和2002年增长速度比非洲增长速度慢。

因此,亚洲市场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输出地,但由于地理交通的不便利,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两大市场在中国所占比重不是太大,最近3年欧洲市场一般占20%以上,美洲市场则占10%以上,两翼呈现一种“左重右轻”的态势。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并开始倡导多元文化,欧洲和美洲市场开始呈现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势头,2000年和2002年两大客源市场均达到2位数增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伙伴,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尚不到10万人次,但令人振奋的是,2000年和2002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26.0%和34.5%,居五大市场之首。

表2 2000~2002年五大市场来华人次数量、比重及增长率万人次Tab.2 The compare of the five inbound guest-marketsfrom2000 to 2002 ten thousand P.T.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02,《中国旅游报》2003年3015期。

1.3 海外客源国特点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客源国市场格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我国主要海外客源国市场的范围和排序相对比较稳定,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市场范围和排序的变动比较频繁,1995年之后市场格局又逐渐趋于稳定。

1997年至今,位居前5位的客源国范围和排序没有任何变化。

2000~2002年居前15位的客源国市场概况见表3。

在15个主要客源国中有8个亚洲国家,4个欧洲国家,2个美洲国家和1个大洋洲国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8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分布在中国的北、东、南3个方向,形成一个半环状的客源市场,这个半环状的客源市场占到全部海外客源市场的60%,是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核心。

日本来华旅客人次数量到2002年已接近300万,是唯一一个比重超过20%的海外客源国,2000~2002年3年所占比重分别为21.7%,21.8%和21.8%。

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在历史、政治、民族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日本来华人次数仅占日本国内出境旅客的10%~12%,可见其来华旅游市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韩国自从和我国建交以来,就凭借其有利的位置、便捷的交通、相似的文化底蕴,迅速地成长为我国的第二大客源国,近年来增长速度一般都在20%以上,2000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5.6%。

韩国入境旅客所占比重不仅逐年上升,而且与第一大客源国——日本的差距呈缩小趋势,2000年日本占21.7%,韩国占13.8%,两国相差7.9%;2001年两国相差6.8%;而到2002年这一差距缩小到6%。

在不久的将来韩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海外客源国。

俄罗斯核心地区在欧洲,但和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和感情,是中国的第三大客源国。

2000年来华人次突破100万,大约占1/10左右。

尽管俄罗斯的经济进一步复苏,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但由于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增长速度不是太快,2002年仅为6.3%。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市场,而中国则是其在亚洲“最新的”旅游目的地。

2002年美国来华旅客超过100万,在各客源国中一直居于第4的位置,是增长最为稳定的一个。

表3 2000~2002年中国前15位海外客源国市场情况比较万人次Tab.3 The compare of the fifteen inbound guest-markets from 2000 to 2002 the thousand P.T.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02;《中国旅游报》2003年3015期。

东盟主要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它们和中国特殊的人种、血缘、文化关系,以及便利的地域条件都是各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客源市场的原因,在东盟各国生活和工作的1235万华侨和外籍华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业的一批巨大而稳定的海外客源。

2002年上述5个主要国家依次分列第5,6,7,9和14位,马来西亚接近60万人次,菲律宾也超过50万,新加坡则接近50万。

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调整性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一“天然”的海外客源市场必将进一步膨胀。

蒙古是中国的近邻,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来华旅客人次1997年就达到34万,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甚至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2次出现负增长,因此,到2002年也只有45万,居第8位。

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经济发达,人民富有,闲暇时间多,并且天性喜好旅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国旅游市场之一,但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次所占本国出境旅游比重都比较低,前15位中只有英国、德国和法国3个欧洲国家。

英国来华旅客比较多,2001年超过30万,居第9位,2002年为34万多,居中国客源国的第10位;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其来华人次数尚不到中国入境旅客的1/40;连续3年均居第15位的法国,这一比例则尚不到1/50。

2 前景预测2.1 预测模型的选择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必将愈益深刻。

因此,建立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客源预测模型,客观地判断旅游市场潜力,可以为相关部门制订旅游政策、策略以及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预测旅游市场潜力可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其中,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对样本容量的多少没有过份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尤其适合于经济、社会系统的预测分析。

文章在对多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后,选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海外入境旅游人次数量的发展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变化的灰色过程,每一个客源国各年份的来华旅客人次数量随时间作指数型变化,符合灰色数列预测的要求。

因此,可以利用该过程中已知的离散的白化数据组成原始数列,建立以时间为变量的指数型灰色数列预测模型,即GM(1,1)模型,以预测未来3年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2.2 预测模型的建立对于单一变量的一阶线性动态模型GM(1,1)模型,其相应的微分方程是[2]。

2.3 预测模型的检验灰色GM(1,1)模型一般采用3种检验,即残差大小的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残差大小检验是按点检验,关联度检验是建立的模型与指定函数之间近似性的检验,后验差检验是残差分布统计特性的检验。

在该研究中综合采用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即模型的精度由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3个指标共同刻划。

其中关联度R越大,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指定的函数相似性越好,根据经验,一般R>0.7就比较好;后验差比值C越小,表明预测值与数列已知值差别越小,C<0.3,预测精度比较高;小误差概率P越接近于1,预测结果越理想。

2.4 预测结果根据前面建立的预测模型和相应的检验方法,对2002年客源量处于前15位的客源国在未来3年(2003~2005)的客源流量分别进行了5次预测,各次所采用的样本容量不同,预测结果和相应的预测精度也分别不同。

对于每一个客源国的预测结果根据检验结果进行选取。

选取的原则是既要有比较理想的模型精度,又要与前面的定性分析相吻合;选取的标准是:关联度越大越好,一般R>0.7;后验差比值C越小越好,一般C<0.2;小误差概率P=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