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八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八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2、选民
所谓选民,是指依照法律具有选举人资格条件的国民。 选民的投票行为,实际上就是对政策制定某种程度的选择。
选举是对于政策制定的一次性选择。在选举即投票行为发生之前, 作为代表、议员或政府首脑候选人必须在他的选民面前陈述他的政治 纲领,阐述他的政策倾向,选民就是根据对不同政治纲领和政策倾向 的判断进行最终的投票。因此,与其说选民是对代表、议员或政府首 脑的选择,不如说是对政治纲领和政策倾向的选择。
第八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农业政策的主体是指制定农业政策和对农业政策的制 定具有影响作用的机构、团体或个人。 (一)农业政策的直接主体
农业政策的直接主体就是农业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具体包括: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就是被称为国会、议会或代表会议的国家机构。在我国, 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 是制定法律。 立法机关所制定的农业法律同样属于农业政策的范畴。农业政策是 政府有关农业活动的准则,它规定了政府作为或不作为的基本倾向, 而这些准则和行为倾向一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立法机关确定为法律, 就具有了一种固定化、稳定化的特征,但是它仍然属于准则和行为倾 向,就这一点来说,农业法律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农业政策。
从形式上来说,利益集团可能是自发产生的非正规性的暂时联合 体,通常在特定的时候,因为特定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对农业政策 制定施加影响和压力;它也可能是从事利益表达的专门机构,即为 了表达某种特定集团利益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民意测验、抗议示威 等项活动对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施加压力和影响。
另外,选民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民意测验等途径,对政策制定施 加间接影响。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3、政党 如果一个政党在政治竞选中败北,未能取得多数选民的支持,从而 处于在野党的地位,这就表明该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倾向不能成为政府 的政策。 但即使是这样,在野党对农业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在野党的存在就是一种重要的制衡力量,对政府的行为起到一 种监督的作用。作为掌握政府权力的执政党在其政府行为中,通常要考 虑到在野党的存在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以取得社会的普遍支持。
二、农业政策的客体 (二)农业政策问题的主要领域 1、农民收入领域; 2、粮食安全领域; 3、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领域;
4、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服务领域;
5、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7、粮食专项储备领域;
8、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 9、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
政府的情况也相类似,现代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实行首长负责制, 政府首脑对政府的农业政策行为负全权责任。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二)农业政策的间接主体
农业政策的间接主体,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 渠道影响农业政策制定的团体或个人。
1、利益集团
所谓利益集团是指那些因某种观念或利益的共同性而结合在一起, 并且经常有意对农业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和压力的社会群体。
第二节、农业政策制定的环境
一、社会政治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体制
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第三节 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所谓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就是在农业政策目标既定的条 件下,寻求与组合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 一、农业政策措施的寻找 在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和附属目标确定之后,关键问 题就在于寻找实现这些农业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因为 实现某一农业政策目标及其附属目标有很多的措施手段。 例如:
2、行政机关
从理论上说,行政机关是农业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行政机关有权力制定农业政策; 第二,行政机关有条件制定农业政策。就第一方面来说,行政机关是 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专门的部委负责农业的宏观调控和行 政管理。就第二方面来说,行政机关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来 自社会各种各样的农业政策问题和需求,需要及时果断地作出反应, 而这种反应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看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因而, 行政机关所处的地位,也提供了它制定农业政策的客观条件。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3、执政党 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政治统治,都 是通过政党的途径实现的,因而,所谓政府的农业政策,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农业政策。 当然,为了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执政党也有可能在制定农业 政策时考虑其它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和需要。但是,这并不影响 执政党作为农业政策直接制定者的地位。 4、领袖人物 领袖人物之所以能在农业政策制定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 无论是在政党组织中,还是在政府机构中,领袖人物都被推到了农 业政策制定者的主要位置上。 一个政党的政治纲领和农业政策倾向总是表现在一个领袖人物身 上,这样,这个领袖人物就自然成为政党制定农业政策的中心。
其次,在野党可以通过议会的合法活动,或提出某种农业议案,或促 成某种农业议案的通过,或投票对政府的农业政策表示信任或不信任, 以参与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或影响政府的农业政策行为。
第一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二、农业政策的客体
农业政策客体也就是农业政策对象。从农业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 政策客体就是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的时空领域;从农业政策实施的角度 来说,农业政策客体就是农业政策主体所施加影响的时空领域,即通 常所说的政策范围。 (一)农业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 1、农业政策问题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 2、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能够觉察认识的状态; 3、农业政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状态; 4、农业政策问题是由于利益、价值和规范的冲突而产生的状态; 5、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有必要加以解决的状态。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立法机关总是就那些比较确定的农业政策问题制定农业法律,这就 是农业政策法律化过程。
通过农业法律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对农业的倾向往往具有稳定性、普 遍性的特点,不宜经常变动和修正。
鉴于上述情况,农业法律所解决的农业政策问题只能是原则性的, 而很多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还不能通过立法机关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