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路施工工艺分册1.典型设计选取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 电缆分册”中“电缆排管敷设方案”部分“B-1”方案。
即适用于新改建道路上管位较紧张、与其他管线冲突多地段的电缆排管敷设方案。
2. 主要设备及材料选取2.1 总体说明管道起保护电缆和在发生故障后便于将电缆拉出更换的作用。
开挖排管用管道主要材料有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电缆导管(CPVC /UPVC 管)、聚丙烯塑料双壁波纹电缆导管(PP 管)、热浸塑钢管(N-HAP管)、MPP 聚丙烯塑料管等。
通信光缆保护管可采用单孔(φ50、φ100等)或多孔(φ32×7、φ32×9、φ32×11 等)管。
所用的管材均须满足《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DL/T 802.1~802.6-2007)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管道应按其埋设深度处受力校验力学性能,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混凝土包封措施。
电缆排管设计应考虑设置管枕,管枕配置跨距宜按管路底部未均匀夯实时满足抗弯矩条件确定。
本典型设计考虑排管壁厚不同,应用于实际工程时应明确外部荷载、管材材质、内外径几何参数、环刚度等力学性能。
拉管与顶管建设时其建设规模除遵循电网规划外还需考虑适当预留。
2.2 拉管部分选用排管的内径按不小于1.5 倍的电缆外径的规定来选择,电缆与管道、地下设施、城市道路、公路平行交叉敷设也需满足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拉管施工前应严格计算整段电缆在排管中的牵引力与侧压力,控制在电缆允许值范围内;穿越完成后应对电缆排管外壁、土体之间进行压密注浆,控制土体沉降,并对排管进行试通及管口封堵。
非开挖拉管采用圆形单孔管材,管材间的连接采用热熔焊,管材内壁应光滑,无凸起的毛刺。
拉管数量根据工程情况进行选择,并根据电网远景规划适当预留。
施工前应对电缆路径两侧10m 范围内进行详细地质和障碍物勘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和保护措施。
拉管出入土角宜控制在8°~15°左右,管材任意点的弧度应不大于8°。
两端电缆井待拉管穿越完成后结合连接的电缆沟或排管断面尺寸和高差情况确定。
2.3 顶管部分一般情况下,顶管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3m,在顶管设计前期应对施工线路进行工程勘察,调查分析施工区域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充分掌握与顶管施工有关的现场资料。
管材应满足《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要求,并根据计算选择管材的种类与级别。
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
电缆支架宜采用角钢支架,本模块设计图纸以镀锌角钢支架为例。
顶管施工应根据水文和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前提下,合理选用顶管机型。
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钢筋混凝土管的顶力计算,施工前必须对后背土体进行允许抗力的验算,验算通不过时应对后背土体加固,以满足施工安全、周围环境保护要求。
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预测,并使之符合相关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实时检测工程各项数据指标,并做好顶管施工地面沉降控制措施。
当预计影响难以确保地面建筑物、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商定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3. 方案模版设计图纸3.1电缆排管设计图本手册以B-1-6方案为例,其他方案工艺要求以此为参考。
图 3-1 排管 4×4 砂土回填 B-1-6-1图 3-2 排管 4×4 混凝土包封 B-1-6-24.安装工程详解4.1土建施工4.1.1施工前准备(1)技术准备:配电设备的施工图纸正确完备等。
(2)人员组织:工作负责人,工作班成员,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安装调试人员等。
(3)机具与材料:测量仪器仪表,操作工具合格可靠等。
4.1.2路径放样(1)电缆通道路径应与所在地区城乡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其他市政设施、综合管线相互协调,并获得所在地区规划部门的批准。
(2)电缆通道路径应综合考虑路径长度、施工、运行和维修方便等因素,统筹兼顾、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
(3)电缆通道的直线部分在放样和挖土时都应保证其直线性,以免路径偏移。
(4)电缆与电缆或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容许最小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4.1.3沟道开挖4.1.3.1施工要求(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施工。
(2)开挖时应严格按挖沟断面分级开挖,沟体开挖应连续开挖,挖土完成后应对基层土进行夯实处理。
(3)开挖时应密切注意地下管线、构筑物分布情况,如出现沟底承力层达不到设计要求,采取换土处理。
(3)浇捣混凝土垫层时,首先绑扎钢筋,然后浇捣混凝土。
4.1.3.2工艺要求(1)电缆沟按设计要求开挖,开挖前沟两侧设置安全警示带。
(2)应遵循10kV 及以下电力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容许最小净距要求,即:与电力电缆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0.1m,交叉时0.5m与热力管道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2m,交叉时0.5m与油管及易燃气管道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1m,交叉时0.5m 与排水沟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1m。
(3)排管沟开挖深度不小于1.7m,沟底原土夯实。
(4)排管沟沟底浇筑不小于100mm 厚C15 混凝土。
4.1.4排管施工4.1.4.1施工要求(1)按照管沟剖面图纸进行现场施工。
(2)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3)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4)管孔端口应有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5)并列管之间宜有不小于20mm 的空隙;并采取混凝土包封。
(6)备用或预留的电缆排管在进出电缆井处,应以阻燃性材料严密堵塞。
4.1.4.2工艺要求(1)电缆排管沟底应整平夯实,垫层应平直且满足坡度要求,(2)管枕间距以及管间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4.1.5包封加固4.1.5.1施工要求(1)电缆排管包封应逐层进行,下层浇筑结束、混凝土凝固后方可进行上层排管的浇筑。
(2)混凝土包封前应采取措施(如采用管枕固定),防止水泥砂浆外流及排管滚动。
(3)混凝土包封时应使用设计规定的标号混凝土进行浇筑,并且振捣要充分,必须确保混凝土与排管外壁紧密结合。
4.1.5.2工艺要求电缆排管浇筑应稳固、均匀并逐层进行,确保排管布置整齐、受力均匀。
4.1.6回填覆土4.1.6.1施工要求(1)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按设计要求不宜小于0.7m或0.5m。
(2)回填土内不得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
(3)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
(4)覆土时应考虑沉降,土方回填时宜采用人工回填,采用石灰粉或粗砂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300mm。
4.1.6.3工艺要求排管完成后,管间采用细砂回填,并捣实,排管沟采用原土回填保护。
4.1.7电缆桥架4.1.7.1施工要求(1)按照设计图纸做好路径定位工作。
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的最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2)所选托盘、梯架规格的承载能力,应满足远景电缆敷设数量及荷载的要求。
(3)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情况下,可更换或增设任一根电缆及其接头。
(4)支、吊架规格选择,应按托盘、梯架规格层数、跨距等条件配置,并应满足荷载的要求。
(5)电缆桥架与水管交叉时必须在水管上方平直跨越;与其它管线交叉时,上下净距应满足电缆运行、施工检修的要求;水平电缆桥架下层至地面净空距离应满足消防要求。
(6)电缆桥架在转角处或直线通道每隔5m~10m,在两侧面或可见侧面应设警示标志,并应设置含有厂名、型号、规格、制造年月等内容的铭牌。
(7)桥架中应每隔20m 用防火材料设置阻火墙。
4.1.7.2工艺要求(1)桥架系统应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在伸缩缝或软连接处需采用编织铜线连接。
(2)梯架或托盘连接板的螺栓应紧固,螺母应位于梯架或托盘得外侧;处于振动场所的电缆桥架,所有螺栓连接处应装置弹簧垫圈。
(3)托盘、梯架直线段超过30m 时,应预留伸缩缝20~30mm,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设置伸缩缝。
(4)电缆桥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
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
(5)组装后的钢结构竖井,其垂直偏差不应大于其长度的2/1000;支架横撑的水平误差不应大于其宽度的2/1000;竖井对角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其对角线长度的5/1000。
(6)具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营子区开闭站示范区建设方案,即:电缆进出线采用夹层设计,电缆敷设于封闭式防火电缆桥架内,安全便捷,整齐美观,方便运维人员巡视检修。
4.1.8电缆井电缆井设计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 电缆分册”中“电缆井敷设方案”部分“E-1”至“E-4”方案.4.1.8.1施工要求(1)根据电缆井方案,在砼基础上定出中心,量出内径。
用砖(或水泥)沿四周铺砌,铺砌时要做到上下两砖错缝,砖与砖之间砂浆饱满,井壁砂浆抹面压光,并严格按施工图施工。
(2)盖板安装时必须完整无损,安装平衡,位置正确,井盖的高程与路面一致。
4.1.8.2工艺要求(1)设备基坑开挖时,开挖1m 左右即应检查边坡的斜度,防止土层塌方,设置挡板防止土石回落坑内。
(2)基坑深度允许偏差为+100mm~-50mm;直径允许偏差±100mm。
基坑底面应平整、夯实。
(3)基础砌筑前应复测,确定方向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砌筑。
(4)爬梯位置应根据供货厂家提供的活动底板位置确定,钢爬梯涂刷防腐漆两道、面漆两道。
(5)电缆井盖:具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营子区开闭站示范区建设方案。
即:电缆井采用双层井盖设计,密封性能好,有效保护了井下电缆,使其免受雨水侵蚀浸泡,并加锁具有防盗报警功能,安全可靠。
内层电缆井盖颜色醒目,配有警示标语,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引发触电危险。
4.2电缆敷设4.2.1施工前准备(1)技术准备:核对施工图,确认电缆沟支架、电缆管等敷设通道符合电缆敷设的要求,熟悉电缆终端的安装说明书。
(2)人员组织: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到位。
(3)工器具:压接钳,电缆外护套、绝缘层剥切工具,半导体层剥切工具,电烙铁,加热设备,电缆敷设用放线滑车、卷扬机、吊车等符合要求。
(4)材料检查:核对电缆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选用的电缆终端和电缆接头应包括线鼻子(对接管)、接地材料、绝缘材料、填充用料等各类附件;材料到达现场后应具有合格证、说明书等资料,同时检查外观良好、附件齐全,且符合设计和提料的要求;电缆的端部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