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1、该门的整体特征: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此外还有肛后尾、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一般认为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生活在寒武纪之前。
2、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1)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2)脊椎动物: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3、三亚门的特征比较:出现了上下颌,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完善1.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主要表现在:体内仍然以脊索作为身体的支柱,尚未真正形成脊椎;虽然七鳃鳗出现了头骨, 但只是由包围脑和感觉器官的软骨囊所组成,结构很简单;只有背鳍、尾鳍,没有成对的运动器官;只有一个鼻孔和嗅囊。
但从七鳃鳗的一些构造又可以看出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类群, 如软骨质的鳃笼;鳃位于鳃囊内,且来源于内胚层。
脑由大脑、间脑、中脑、小附肢骨骼(1)鱼类出现了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
(2)胸鳍和腹鳍与中轴骨骼联系不紧密,只是悬挂在腹壁肌肉中――运动能力不强。
(3)附肢骨骼通过关节与带骨相连,但附肢内的骨骼间无可动的关节结构----单支点运动。
7.鱼类表皮中富含黏液腺细胞----分泌黏液,其主要作用是:黏液腺的功能:润滑体表;减少游泳时水的摩擦阻力;保护鱼体使之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迅速凝结和沉淀泥沙等污物;增加皮肤的不透水性,维持体液平衡,特别是回游性鱼类;有些黏液腺细胞可转化为毒腺。
8.两栖动物的黏液腺:分泌的粘液有助于防止皮肤干燥、抵御病害侵袭保证皮肤呼吸的正常进行。
12.鱼类消化道的多样性(1)杂食性鱼类:无胃肠之分,口腔无齿,但咽齿发达。
如鲤形目鱼类。
(2)肉食性鱼类:具口腔齿和咽齿,可帮助咬住食物,胃肠分化明显。
(3)硬骨鱼类:幽门盲囊(银鲳)和软骨鱼类:肠道内有螺旋瓣——可以扩大吸收的表面积13.(gill rakers)14.鱼鳔的功能:A. 主要是调节身体比重,能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
B. 呼吸(除肺鱼、总鳍鱼等少数鱼类外);C. 感觉——韦伯氏器;D. 发音。
鳔的发生:由原肠管突出形成,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是同源的结构15.心脏中瓣膜的功能:防止血液倒流16.鱼类体液调节方式总结:淡水鱼类对离子渗透的调节方式有三种:1. 皮肤(及其衍生物)减低对外环境水和无机盐的渗透。
2. 通过肾过滤产生大量的稀释的尿。
3. 排泄小管对盐份的重吸收正是有与上述三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完成鱼体渗透压的调节。
海水硬骨鱼类的调节方式:1. 皮肤减低水和无机盐的渗入;2. 通过肾产生浓度即低,尿量较少的尿液;3. 大量吞食海水,弥补身体水分的损失;4. 利用泌盐细胞排出过剩的盐分。
同样上述四种调节方式是协同作用的。
鱼类中肾的调节作用可通过肾将水排出体外(原尿中的一价和二价无机盐离子经排泄小管的重吸收而回到血液,所以最终排出体外的终尿中的离子浓度非常地,主要成分为水----维持体液平衡)海水鱼类的肾单位较少,海鱼每天要吃的海水量约占体重的25%左右,以保持体内的水分,海水鱼类的鳃上具有泌盐细胞,能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两栖动物的肺呈囊状,为最原始的肺,主要表现在:(1)肺囊为表面有血管分布的薄囊状体。
这种结构的肺尚不能满足其代谢需求,尚需要以皮肤呼吸的方式进行呼吸。
(2)没有真正肺呼吸种类具有气管和支气管构造,仅具喉气管和肺相通。
(1)两栖动物动脉系统的分化•动脉圆锥:内具螺旋瓣,具有有限度分离含氧血和缺氧血的作用。
•具有左右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
•左右体动脉弓在背面会合成背大动脉。
(1)静脉系统的分化----具有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的静脉系统•前腔静脉:2支,分别收集来自左右两侧头部和前肢的回心脏血液。
•后腔静脉:1支,接受来自身体后部以及内脏回心脏的血液。
龟:盾板+骨板鳖:革质+骨板鳄:角质鳞+骨板1.鸟类的身体结构向适应飞行生活发展(1)体表覆羽。
(2)骨骼轻而有气腔,愈合现象明显。
(3)骨骼肌的肌体趋向分布于身体的中心,使鸟类飞行时重心稳定,有利于维持平衡(4)以喙取食,以对鸟类前肢特化成翼的一种补偿。
(5)有复杂的气囊系统与肺相通,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高效的呼吸系统,同时也是重要的“冷却”装置。
(6)心脏容积大,搏动频率高,血流速度快,能保证剧烈的飞行运动中所必需的养分和代谢产物的运输需要。
(7)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为鸟类的飞行生活所需要的动作协调、飞行定向和定位、复杂的行为和捕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皮肤和皮肤衍生物的功能:是动物体表的致密覆盖物。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外界的机械、化学和物理损伤,并能抵御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袭,同时也具有保温功能(鸟类和哺乳动物)羽毛的作用:(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2)构成飞行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尾羽(3)使外廓更呈流线型(4)保护皮肤、保护色思考题:1.脊索动物门有何共同特征?与无脊椎动物比较有何功能和进化意义?(1)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此外还有肛后尾、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2)脊索: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内部环境鳃裂:水生低等脊索动物的呼吸器官鳃的着生部位2.何为逆行变态?了解逆行变态有何意义?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变态过程与进化的方向正好相反。
如海鞘的脊索退化为一个神经节。
3.文昌鱼为什么被称为头索动物?简述文昌鱼结构的原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
(1)脊索与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鳃裂众多,无头和脊索(2)有表皮与真皮,闭管式循环,有附肢,有脑泡 4.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起源于寒武纪之前,一般认为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
4.试述脊索动物门中亚门和纲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6.脊椎动物与原索动物的区别:答:(1)身体有头和躯干的分化,称有头类(2)有脊椎形成1、鱼类的身体各系统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的?(1)鱼鳍(2)鱼鳔(3)黏液腺(4)肌肉分节(5)韦伯氏器、罗伦氏器(6)双凹形椎体2、鱼类洄游时调节体液水盐平衡有几种方式?(1)皮肤(2)肾脏(3)泌盐细胞(4)排泄小管(5)吞海水3.两栖类不能长期离开水面的原因:(1)两栖动物的肺构造十分原始,尚不能完全满足动物体对外的气体交换,所以两栖动物的主要呼吸形式是皮肤呼吸,而肺呼吸是两栖类在陆地活动时的辅助呼吸器官(2)皮肤的通透性仍然较大。
在水中,大量的水回渗入体内,由发达的肾脏不断地向外排水。
在陆地,皮肤反过来成为蒸发表面,短小的肾小管不能有效重吸收水分4.两栖类适应陆生生活的表现:(1)含淋巴心较多,这是因为两栖类血管渗出组织液较其它脊椎动物旺盛,需要快速将组织液送回心脏(2)呼吸方式的多样性,出现了最原始的肺呼吸(3)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5.爬行类是在两栖动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这种适应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1.身体结构适应了陆生环境。
2.繁殖方式适应了陆地环境。
羊膜卵的出现解决了爬行类在陆地环境中繁殖问题。
1、从羊膜卵构造谈谈爬行动物是如何适应陆生环境的。
1.羊膜卵的特点1)卵外包被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
作用:A. 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
B. 避免机械损伤,减少细菌的入侵。
C. 卵壳能透气,可使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和排出卵壳,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的需要。
(2)卵黄囊(york sac)贮藏营养物质,保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3)在胚胎发育期间,卵出现了三种重要的胚膜:羊膜(amnion)、绒毛膜(chorion)和尿囊膜(allantois)。
羊膜与胚体间的空腔称为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体有一个稳定的、适合胚体发育的环境,有效防止胚体的干燥和外界带来的机械损伤。
尿囊膜与绒毛膜紧紧贴在一起,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羊膜卵的发生过程:胚胎发育至原肠期时,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绒毛膜褶向中间聚拢并愈合,使胚体外包围着两层膜,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
羊膜与胚体间的空腔称为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体有一个稳定的、适合胚体发育的环境,有效防止胚体的干燥和外界带来的机械损伤。
在此同时,消化道后部形成尿囊,成为排泄废物的贮藏场所,同时因尿囊膜与绒毛膜紧紧贴在一起,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爬行动物身体结构比较两栖动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何意义。
1.体表被鳞片,表皮角质层增厚,表层中沉积大量角蛋白(作用:防止水分蒸发;蜕皮)2.爬行动物四肢更为发达,指(趾)端具爪,更利于爬行;3.骨化程度更高,高颅型,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更利于运动,更聪明;6.完全用肺呼吸,摆脱了对水的依赖;7.混合程度减低的循环系统8.次生腭、盲肠出现,消化系统更为复杂和发达9.12对脑神经,神经系统也更复杂化10.适宜水中活动的各器官消失,视听嗅觉器官更为发达11.体内受精,出现了羊膜卵,使爬行动物在繁殖过程中摆脱了对水的依赖4.鸟类为什么要迁徙?--鸟类的本能生态因素生理因素历史因素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1)单细胞、形态多样、身体微小细胞和数量1~N个,既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机能(2)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2)多细胞动物是多个细胞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而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就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机能,单独完成生命活动3、原生动物如何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细胞分化出许多的细胞器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4、原生动物有哪些主要类群?各有什么特点?鞭毛纲:具鞭毛,光合、渗透、吞噬营养,纵二分裂,环境不良时形成包囊肉足纲:伪足;无表膜,有细胞质膜;二分裂或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普遍孢子纲:无运动器,只在一定阶段有鞭毛或伪足;有性、无性世代交替纤毛纲:一般终生具纤毛;细胞和一般分化出大核与小核;横二分裂或接合生殖海绵动物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分布于海洋中,营固着生活最原始的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侧生动物只有细胞分化,没有胚层和组织分化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身体有两层细胞(皮层和胃层)组成,中间为中胶层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体形大多不对称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因为它们具备了几乎所有的基本动物特征。
其细胞虽已开始分化,但未形成组织和器官,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胚层(见内胚层、中胚层或外胚层),为二层细胞动物,外面的一层称皮层(扁细胞层),里面的称胃层(襟细胞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