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小时故事》中女性意识

《一小时故事》中女性意识

试论《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一小时的故事》剖析了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作者在小说中深刻剖析了女性心理、智力和身体各方面的潜能与需要,给予读者无限的联想。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期南方的社会背景、女性地位、婚姻观念等方面的阐释,揭示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剖析了19世纪男权统治下的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进而指出该小说其实是一曲女性主义的悲歌,乃至人类自由的悲歌。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意识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对于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人们往往比较熟悉她的代表作《觉醒》,感动于埃德娜能勇敢地抛弃舒适的生活,去对抗夫权统治下的社会,去主动地追求人身自由、人格完整以及本性的释放。

其实,这种女性意识的主题也常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肖邦其它的一些作品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她发表于1894年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马拉德夫人在丈夫突遇车祸身亡后一小时内的情感起伏,在这部仅仅两千多字的小说里以高度精炼的语言被完全概述出来。

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因铁路重大事故不幸身亡的噩耗之后,“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起来”,然后回房里,一个人呆了一个小时。

在这一个小时里,她的姐姐、朋友忧心如焚,唯恐她因哀伤过度而心脏病发作,而在这一个小时真正发生了些什么呢?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其实,这一个小时的意义非同寻常:正是这一个小时带给了她灵魂上的重生、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将她毫不留情地推向了死亡。

一“女性意识”作为女性文学的标志,向来受到广大作者与读者的关注,然而要正确地表述究竟何为“女性意识”,也许很难用一个简单明白的定义来界定。

“女性意识”不同于女性的一种感情,但又有类似特征;不同于女性对人或世界的一种看法或观点,但又似有相似的内涵或底蕴。

王先霈先生认为,“女性意识”是一个庞杂而又变动不居的概念。

它是女性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全部认识的总和,而且这种认识要通过多种心理过程,如思维和感觉等等进行表达。

同时应看到,女性意识将随着社会的更迭、历史的嬗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英国的西德尼·詹嶷特也曾在《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一文中写到:“女性意识”……它注重于女作家表现女性人物在自我发展中的内心生活的方法。

从不同的理论观点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女性意识”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它力求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立足于女性的本身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

虽然肖邦是19世纪的女作家,但她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却是20世纪作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她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们所接受,被视为“精神鸦片”、“庸俗不堪”、“卑鄙下流”,同时也证明了“凯特·肖邦在许多方面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在1899年,她是个孤独的等待者”。

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不满,同时也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但当时的美国仍处于一个夫权统治的时代,在美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真正女性”的社会模式。

文学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在其《真正女性的崇拜》一文中指出,“真正女性”应具备四种主要品质——虔诚、贞洁、服从、温顺。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把妇女围于社会为她们界定的生活圈子内,任何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表露都会遭到压抑和扼杀。

”而在肖邦的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迸发与传统道德模式的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调和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二《一小时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可以算是一篇经典之作,其结构、语言、创作技巧、主题深度等方面都令人叫绝。

特别是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方面,看似信手拈来、偶尔为之,但事实上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上体味出马拉德夫人在这一个小时中的变化,察觉到她女性意识慢慢苏醒的一些具体表现。

1 马拉德夫人对丈夫死亡的反应我们从文中隐约可以看出马拉德先生“温柔体贴”、“对妻子充满爱恋”,应该是个好丈夫,而他们的婚姻也应该是美满的。

所以在得知丈夫的死讯后,马拉德夫人“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

但当她独自一人走回房间,面对着充满生活气息的窗外世界,她突然感到有一种东西正向她走来,迅速占领了她的心灵。

“自由了,身体和灵魂全都自由了!”她不断低声念叨着。

马拉德夫人在心里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平静舒适的生活,其实只是一场空虚。

她感到疲乏和厌倦,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

而丈夫的死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机会,她要摆脱这种毫无意义的生存。

被动地为他人活着,在别人意志的支配下生活,在此之前,她完全没有意识到。

马拉德夫人知道她还会为死去的丈夫哭泣,但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羁绊已经随着丈夫的去世而消失了,她为未来那些完全属于自己的岁月而欢呼。

这种长期被禁锢的自我意识的苏醒,使得爱情这个不解之迷、温暖的家庭、舒适的生活,在那种能驾驭自己命运的巨大力量面前,在人性的独立、人格完整和本性的释放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丝毫不值得留恋了。

2 对周围景物的反应当马拉德夫人独自回到房间后,她开始“感受自由”,这种对于自由的向往开始于她对窗外景物异于平常的反应。

只见“房间的窗户敞开着,正对着窗户有把舒适的扶手椅”。

马拉德夫人就坐在这把椅子上,读者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她看到“房前院子里的树,树梢在新鲜的活力中颤动。

空气中充满了春雨芬芳的气息……层层叠叠的浓云,浓云之间又透出一片一片的蓝天。

”事实上,这些景物并非在这一天才突然出现的,只是在以往的日子里,马拉德夫人一直被动地为他人活着,在别人意志的支配下生活着。

究其生命的本质,无异于这些装饰别人生命的景色,对自己却毫无意义。

而丈夫的死为她摆脱这种毫无意义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这些景物也因此凸现出来,具备了新的特别的含义。

在马拉德夫人眼里,它们成了生命和希望的向往,给她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喜悦。

我们能从马拉德夫人一下子明朗起来的心情里察觉到她已经从一个循规蹈矩、苦捱时日的普通家庭妇女蜕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懂得生命的意义,进而以崭新的热情去热爱生命的一个独立的人。

3 矛盾的心理斗争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是主动的、积极的,而是由丈夫的死讯这个契机忽然引发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思想矛盾的过程。

对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对自由模糊的意识,使她只是被动地去认同人们对传统的好太太的期盼,安安稳稳地过她的“幸福生活”。

她丈夫的突然死亡使她对自由的轮廓看得清楚了,她却对突如其来的解放感觉不知所措,“有一种东西正在向她走来。

她正等待它的到来,但又充满了恐惧。

”在这时,她思想上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暗示作用还未完全消失,她微弱的意识还在不停地警告那些离经叛道的本能反应。

她本想努力控制住这“邪恶”的觉醒,但是些许自由给她带来的的快乐使她彻底放弃了觉醒,她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尽快得到满足。

当这种对自由的向往越来越清晰地走近马拉德夫人时,她一面欣喜地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一面仍然企图用自己“苍白纤细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的意志“把它抵挡回去”。

最终,她放弃了抵抗,任由“她的脉搏在激烈跳跃,流动的血液使她浑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肤感到了温暖,感到了松弛”。

在这里,她才真正意识到这些年平静、舒适的生活实际上毫无意义,只是一场空虚。

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男人认为他们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使别人服从自己,但是“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把自己意志加于人的做法都是犯罪”。

这种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暗示了她意识到了自己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充实以及心灵上的共鸣与满足。

三肖邦的小说人物纷繁,性格各异,但她们有一点是相通的:她们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目的似乎并非一开始就有清楚的概念,因此常常“以无意识的追求开始,到有意识的抗争结束”。

而在《一小时的故事》里,马拉德夫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都是处于一种消极、无意识的状态下的。

她生活优越舒适、丈夫温柔体贴、朋友细心关照,在这种“幸福生活”中,马拉德夫人被传统的道德观模糊了自己对生活真实的想法,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使自我意识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但她与别的女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自由的渴望虽然模糊,虽然消极,但这种“离经叛道”的念头却真实地存在,并时刻折磨着她,令她“一想到漫长的一生就感到不寒而栗”。

这便使得她的觉醒成了可能。

丈夫的死讯成为了她觉醒的催化剂,在她无从选择、无意识反抗的人生道路上给她提供了一个黑白的机会。

然而,马拉德夫人对新生活的憧憬被丈夫的意外归来打断了,本来心脏就有病的马拉德夫人在巨大的刺激下顿时身亡。

她的死,也是一种与她以往生活的彻底决裂,但马拉德夫人并没有意识地去选择死亡来作为对抗夫权统治的社会的有效手段,她的反抗也只是觉醒后的无意识行为。

这个看似出人意料的结局,其实是作者精心营造的。

作者给她的结局的实际意义做了很好的伪装,因为女主人公梦醒时分的痛楚可以说服读者,死亡是她最好的逃脱方式,但这种方式本身也是传统道德所不能接纳的。

同时,马拉德夫人的死还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觉醒和抗争是不会成功的,她的自由灵魂不可能自由,只能在男权势力强大的黑暗世界里漂泊。

在马拉德夫人经过了觉醒的洗礼之后,她已经脱胎换骨成了一个有独立意识、能支配自己生活的新人,她已经完全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精神上受到压抑的生活里去了。

丈夫的意外归来,将她无比欣喜描画的未来、真正自由真正幸福的生活理想,打得粉碎。

而不能过那种生活,她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她的死也是必然的。

即使她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马拉德夫人也不会在当时夫权统治下的社会中有丁点儿的立足之地;螳臂挡车是不会成功的。

马拉德夫人的死还揭示了女性生存苦难和绝望的根源,探索了女性如何抵抗压迫、争取自由、减轻心灵痛苦的方式,同时也寄托了肖邦本人在束缚中执著的理想。

当下现实生存的条件,无法让女性获得自由,但是她们的快乐和新的生存取向,毕竟是由觉醒所带来的,这也启发着女性永远地追寻。

四马拉德夫人开始意识到作为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开始意识到作为独立的个体她与周围人们、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一小时的故事》中虽然是无意识的、消极的,但仍然具有非凡的先驱意义。

而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不会被当时社会所接纳的,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即使在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发现蕴涵于肖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时,仍会对其超越时代的先进理念与当代脉搏的吻合而感到震惊。

这种觉醒本身就是对夫权的背叛,对夫权社会道德的背叛。

这种背叛之所以如此的震撼人心,是因为它是以背叛者的生命为代价的,但正是这种明知机会很小,仍然义无反顾地从夫权社会脱离出来,去证明自己存在、追求自己独立的精神与意识,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