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规律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特点: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 中,内抑制逐步巩固,并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 表现:能比较正确地理解与完成动作,错误和多余动作逐步被纠正,但是技术动 作不稳定。 教学的主要任务: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动作的紧张和错误, 加深理解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掌握动作的细节,建立动作的动力 定型,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性。 注意:加强反复练习,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以改进 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2、“运动技能的迁移规律”
运动技能的迁移就是指已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新 学习的运动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如果是积极的, 有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
➢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动作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和一定量的共同要素; 2.动作技能学习中“刺激一反应”的相似性; 3.环境条件的相似程度; 4.对动作概念的理解程度。
( 2 ) •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 3 ) •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 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特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扩散,处于泛化阶段,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内 抑制不够。 表现:为动作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尤其是伴随着一些多余动作和错 误动作的出现。 教学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防止和排除不必要的 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使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 注意:抓动作主要环节的教学,不必过多地强调动作细节和规格要求。另外, 在这一阶段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与重复次数。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特点: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牢固,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 表现:能准确、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达到 自动化的程度。 教学的主要任务: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 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自如地运用。 注意:加强应用,在复杂变化的应用中进一步巩固技能、优化细节、提高自 动化。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授课人:张志勇 教授 山东体育学院
体育教学规律的概念
体育教学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或 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是决定和制约体育教学过程的基础。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一)
•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
• 人体机能适应与变化规律
(三)
• 运动技能形成与迁移的规律
(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2 )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相对 稳定并保持较高水平,此阶段称为相对稳定阶段。
( 3 )人体活动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疲劳,身体机能 活动能力下降,这个阶段称之为下降阶段。
(三)“运动技能形成与迁移的规律” 1、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 1 ) •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会发生一系 列有规律性的变化。身体机能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能力 从开始上升到稳定再到下降过程,称为人体生理机能 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如下三个阶段:
工
上升阶段
作
能
力
相对稳定阶段
下降阶段
运动时间
( 1 )当人体开始运动时,由于机体惰性的影响,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 步上升,这一过程称为逐步上升阶段。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 不平衡性和变化性及其性别差异规律。
1、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其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 和规律,体育教学要与其相适应。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具有可塑性。
学生身心发展与体育知识、技能掌握和运动过 程关系密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依 赖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动的促进。 同时,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运动过程也是 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 “人体机能适应与变化规律”
1、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学生进行身体活动时体内能量物质不断消耗,必然引起疲劳 和暂时的身体机能能力下降,但同时也是刺激恢复的过程,促 使能量储备加强,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这就是“超量恢复” 的原理。
负荷
休
息
超量恢复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超量累性提高,这就是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