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政法大学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 课件 1

西南政法大学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 课件 1

(一)
(二)保护婚姻自由原则实施的禁止 性规定
• • • • •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1.禁止包办婚姻:概念、特征、形式 、处理 2.禁止买卖婚姻:概念、特征、形式 、处理 3、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1)主体都是第三者 2)都违背当事人的意愿。 3)都采用强制手段 不同点:是否有索取大量财物的目的 • 4、禁止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亲属在婚姻法上的效力(重点掌握) 1.扶养效力 2.继承效力 3.共同财产效力 4.禁婚效力 亲属在民法上的效力:代理、监护、宣告 亲属在刑法上的效力:犯罪构成、告诉、和解; 亲属在诉讼法上的效力:回避、上诉、申诉、执行; 亲属在国籍法上的效力:
复习思考题
• 概念: • 思考
(二)当代世界各国的分类
1.配偶 2.血亲
男女结婚后互为配偶
有血缘联系的亲属。按血缘之真假可分 自然血亲:出自同一祖先,有真实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指本无血缘联系或者本无该种血亲应具 有的血缘联系,而法律确认其与该种自然血亲具有头 等权利义务的亲属 。现行婚姻法只确认两类情况: “养”和“继”。
四 亲等
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单位
(一)罗马法亲等制 1.直系血亲亲等的计算 2.旁系血亲亲等的计算 3.姻亲亲等的计算 (二)寺院法亲等制(旁系亲的计算方法)
(三)两种亲等计算方法之比较
1、相同点:(1)Fra bibliotek以世代作为亲等数 (2)计算亲等的都是从己身开始往上或者往 下数,但所指的代数都没有包括己身在内 (3)直系亲和姻亲的亲等计算方法相同 2、不同点: (1)旁系亲亲等的计算方法不同 (2)效果不同 (己身与叔叔、己身与堂兄弟姐妹)
借婚姻索取财物与买卖婚姻的区别
1、索要财物的主体不同: 借:当事人一方索要 买:第三者索要 2、婚姻关系性质不同: 借:属自主婚姻性质 买:属封建婚姻性质。 3、 危害后果不同: 借:要一定的财物 买:要大量的财物。
借婚姻索要财物与赠与财物的区别
1、条件不同
借:索取是结婚的先决条件,给付一方是被迫的。 赠:赠与无附加条件,是自主、自愿的行为;
2、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概念: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 居住生活 特征:主体上,至少有一方有配偶 同居的对象是婚外异性 同居不以夫妻名义 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生活
姘居与事实上重婚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主体为有配偶的男女 (2)行为上公开在一起生活 (3)有固定的住所 区别:(1)目的不同:姘居无建立家庭之目的 重婚有建立家庭之目的 (2) 相互关系不同:姘:以恋爱之名义同居 重:以夫妻名义同居 (3)违法情节与后果不同:刑责、民责、
亲属、直系姻亲、直系血 1 、 如何理解亲属的概念? 亲、旁系姻亲、旁系血 2 、 亲属有哪些种类?(1~3) 亲、自然血亲、拟制血 3、 如何确定亲系和亲等? 4 、各种亲属关系发生和终止的原 亲、姻亲、三代以内的 因是什么? 旁系血亲 5 、亲属在法律上的效力主要有哪
些?
第三章 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1、禁止重婚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或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对“以夫妻名义”的理解:以夫妻名义申报户口 公开举行婚礼 以夫妻名义探亲、旅游的 重婚的种类:法律上的重婚 都按重婚罪论 事实上的重婚 对重婚的处理原则:构成重婚罪(有主观原因)刑法258条 有一定客观原因的不以重婚罪论 重婚的婚姻关系无效,
家庭暴力的特征
主体的特定性:家庭成员 手段的暴力性:使用暴力手段 采取作为方式 行为的隐蔽性:场所、受伤的部位 后果的伤害性:伤害及其所引起的精神伤 害
禁止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概念: 特征: 法律责任 家庭暴力与虐待的联系与区别
五 计划生育原则
• 目的意义 • 基本要求:
少生 优生 晚婚 晚育
复习思考题
五、我国“代”的计算方法
1、直系亲代的计算方法 (含己身) 2、旁系亲代的计算方法(同源亲属、往上数、再往下数)
※ 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范围 同源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旁系亲属 同源于父母的旁系亲属 ※ 五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范围 同源于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的旁系血亲
六、亲属的发生和消灭
1、自然血亲的发生和消灭:出生 死亡 2、拟制血亲的发生和消灭: (1)养父母及近亲与养子女 收养的成立 死亡与收养的解除 (2)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扶养教育关系的形成 死亡、解除、离婚 3、姻亲的发生和消灭:离婚?当事人一方死亡? 我国法律未作规定
二、(二)婚姻法的调整对象
调 整 对 象:婚姻家庭关系 调整对象的内容: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人身与 财产关系 人 身 关 系:不直接体现经济内容 财 产 关 系:直接体现经济内容
二、(三)婚姻法的特征
1、适用对象的广泛性 2、内容强烈的伦理性 3、执行具有的强制性
三、婚姻法的立法演变
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1:诸法合体的古代婚姻法; 2:属于民法组成部分的婚姻法; 3: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婚姻法。
3、姻亲
姻亲是指除配偶以外的以婚姻为中介而 产生的亲属。 三种:血亲的配偶:儿媳、姑父、舅妈 配偶的血亲:公婆、姨妹、小叔子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妯娌、连襟
三、亲系
亲系是指亲属间的联系。
1.以中介亲属的称谓分: (1)父系亲 (2)母系亲 2.以婚姻血缘的纵横联系:(1)直系亲 (直系血亲、直系姻亲) (2)旁系亲 (旁系血亲、旁系姻亲) 3.按照亲属的辈分: (1)长辈亲属 (2)晚辈亲属 (3)平辈亲属
婚姻家庭 继承法学
民商法学院 张华贵
第一章
主要内容
一、婚姻、家庭的含义 二、婚姻法的调整对象与特征 三、婚姻法的立法演变(重点是2001年婚姻法 的修改)
一、(一)有关婚姻的几个问题
1.婚姻的概念 (1)我国古代婚姻的概念 (2)现代婚姻的概念 2.婚姻的种类 (1)初婚与再婚 (2)单婚与重婚 (3)要式婚与事实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概念: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婚姻当事人一方向对方索要一 定的财物,以此作为结婚先决条件的行为。 形式:女方向男方索要一定的财物 处理: 婚姻关系: 按自主婚处理 财产处理: 结婚两年以内的全部偿还; 两年以上的适当偿还或不予偿还; 难以认定是索取还是赠予的按赠予处理。 (根据最高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
禁止家庭暴力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4.完善了离婚制度
明确了感情破裂的法定条件 增加了探视权的规定
2.完善了结婚制度
删除了禁止麻疯病人结婚的规定 增加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5.增加了救助措施
增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增加了对家务劳动的补偿
3.完善了夫妻财产制
缩小了共同财产的范围 明确了个人财产的范围 完善了夫妻约定财产制
一 亲属的概念和特征
亲属是因为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特征有三个:
1.亲属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 (自然形成亲属:绝对不变: 法律拟制或者婚姻形成:可能变) 2. 亲属有特定产生的原因(三大原因) 3.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亲属关系才受法律调整)
亲属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 行为不同
借:是索要一方的单方行为,无相互索要。
赠:通常是互相赠予
二、 一夫一妻制原则
(一)含义(3个) 1、 任何人均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禁止 一切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结合 2、已婚男女在婚姻终止前不得再行结婚; 3、一切公开的隐蔽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两性关系 都是非法的。
(二)禁止性规定
一、(二)有关家庭的几个问题
1.家庭的概念 (1)我国古代家庭的概念 (2)现代家庭的概念 2.家庭职能 (1)物质资料的生产职能 (2)人口再生产职能 (3)消费职能 (4)教育职能
二、(一)婚姻法的概念和种类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分类: 按其调整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其内容: 有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之分
1.如何理解婚姻自由原 4、什么是家庭暴力? 则? 家庭暴力要承担的法 2、一夫一妻制的基本 律责任是什么? 要求有哪些? 5.计划生育有哪些基 3、如何认定和处理重 本要求? 婚问题?重婚和有配 6.包办婚姻与买卖婚 偶者与他人同居有何 姻有何区别 区别?
•主要内容: •(一)婚姻自由原则(重点) •(二)一夫一妻制原则(重点) •(三)男女平等原则 •(四)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重点) •(五)计划生育原则

婚姻自由原则
婚姻自由的概念和内容 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 自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和干涉。 含义有二: 1、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人身权利 2.要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婚姻自由的内容 1.结婚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 2.离婚自由: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
1、亲属与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仅仅是亲属的一部分,且相互间有法定的权 利与义务 家庭成员是近亲属 是亲属不一定是家庭成员 2、亲属与家属 家属是指与家长共同生活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成员,部 分与家长无亲属关系。 是家属不一定是亲属 家属≠亲属 是亲属不一定是家属
二 亲属的分类
(一)中国古代的分类 1.宗亲 (1)出自同一祖先的父系男性血亲 (2)前者的配偶 (3)出自同一祖先的父系未出嫁的女性血亲 2.外亲 (1)与母亲血统相联系的亲属 (2)本宗的出嫁女及其后代 3.妻亲 妻子娘家的亲属
三 男女平等原则
男女平等的概念 男女平等的内容 1.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2.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平等 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四 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 益原则
• 意义 • 禁止性规定 1、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 弃 (1)禁止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 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 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解释 (一)第1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