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
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
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
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
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
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拟定治法,列出方药。
(方名、药物剂量)分析:(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
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
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
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
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三、xx,女,12岁,学生,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高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
曾在某医院诊治效不显。
今晨诸症加重,频繁呕吐,下午由其父送来就诊。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①本病例病发于2月11号,初春之时,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②起病之初即有发热、微恶风寒的表证,又有心烦口渴等里热证,属表里同病的证候,即可排除风温,而应为新感引发之春温。
③现症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如裂,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苔黄腻,脉洪数等气分热炽盛的证候,又有肌肤发斑烦躁不安等营血热盛,扰及心神,灼伤血络的证候。
患者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且有动风之势)。
治法:气营(血)两清佐以息风。
方药:以化斑汤加减。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玄参20克,水牛角15克(研末,冲服),白粳米20克,大青叶10克,双钩15克,麦冬10克,姜竹茹10克,地龙10克,生甘草10克。
四、xx,男,28岁,农民4月12日外出归家后,当晚即发热恶寒,头痛,微有汗出,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第二天一早即到诊所诊治,医生投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白芷、羌活。
服药后至当晚发热益盛,呕吐,头痛,烦躁衄血,连夜送到我院住院治疗。
查见:壮热(41.5℃),口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分析:(1)本病发于4月12日,正值春季,应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起病之初不仅有发热恶寒,头痛微汗的卫表证候,而且有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的里热证候,显系表里同病。
因此,本病不是风温,而应是新感引动的春温。
(3)就诊时壮热、口渴、头痛、呕吐,此属气分证;又有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的营血分证。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
治法:辛寒清气,凉营解毒。
方药: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20克(研末,冲服),生地黄20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山栀10克,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5克,甘草10克,麦冬15克。
五、xx,男,17岁,8月16日早5时急诊入院,病史由其父代诉。
主诉:发热10小时伴谵语半小时。
患者昨天下午后在烈日下游泳3小时,傍晚诉疲乏无力,头痛,全身酸痛恶心欲吐,晚上发热(体温:39.7C)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伴有肢跃,呼吸急促,呕吐一次量不多,口干不多饮,并见烦躁,随后嗜睡,尿量少,色黄,半小时前,突见谵语,发热持续不退,故于今晨5时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40℃,心率:117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78mmHg,嗜睡,面红赤,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咽无异常,全身皮肤不黄,亦无斑疹。
呼吸气粗,心肺正常。
颈项略有抵抗感,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肝脾不大,舌绛苔少,薄黄干燥,脉细数。
分析:(1)本病发于8月16日夏末,在烈日下游泳暴晒而发,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见高热(39.8℃),汗出甚多,随后又有入营动风之势,故知是暑温而非湿温。
(3)暑热入侵阳明,外蒸则高热,汗多,头身疼痛,面目红赤。
(4)复诊又见,烦躁、嗜睡、口干不多饮、突见谵语、舌绛、脉细数,是暑热入营之象,又见颈部略有抵抗,是热盛动风之势。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凉营泄热,佐以开窍息风。
方药:清营汤为主加减。
水牛角20克(矬末,冲服),生地15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双钩麋15克,川连5克,竹沥15克。
六、xx,女,11个月,因发热六天,咳嗽伴气促,于1978年8月6日入院。
患儿于六天前始发热,咳嗽,不吐不得,在当地卫生站治疗,经用青、链霉素肌注两次,治疗三天未效而收入病房。
人院后,用多种西药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一周多,发热不退,咳嗽未减,递请中医会诊。
会诊时所见:体温39℃,有汗,但汗不多,咳嗽,咳声低微,略喘,口渴,食欲差,神瘦,面色苍白,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不温,大便烂夹有奶渣,小便黄短而臭,唇舌淡红,舌苔薄黄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數无力。
分析:(1)本病例起病于8月初,正值盛夏炎热之时,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发热咳嗽,无挟湿见症,应诊为暑温,而非或湿温。
(8)一周后仍发热不退,咳嗽未减,又未见斑疹、咯血,可见病仍在气。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益气生津,清暑涤热。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克,花粉12克,茯苓10克,芦根15克,沙参12克,竹叶10克,每日一剂,分多次服。
七、xx、男,16岁,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院。
患者于8月15日下午到江中游泳,回家后感觉疲倦,不想吃饭,当晚便发热并恶寒,浑身疼痛,胸闷欲渴,不咳咽痛。
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治,皆认为“感冒”,给予感冒清,吗啉胍及抗菌素治疗,未见好转。
近来发热更高,尤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体温高达39-40℃,无恶寒,伴汗出,汗出时体温稍减,汗少时身热又增,头痛明显,神疲倦怠,四肢无力,胸闷脘痞,恶心不饥,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口干但不欲饮,小便黄短。
现证见:体温40.5℃,面色谈黄,舌质红,苔黄而浊腻,脉滑数。
分析:(1)本病例病发于8月21日,时值夏秋之交可考虑为暑温、湿温。
(2)本病初起即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胸闷欲吐等卫气同病的证候,显非暑温。
(3)如是暑温为病,初起暑热证应突出,此则数日后体温才增高,病变且以午后胸闷脘胀、恶心不饥,间有腹痛等中焦脾胃为中心。
诊断:湿温(湿热困阻中焦)。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药:以王氏连朴饮加减。
黄连5克,厚朴10克,法夏12克,石菖蒲15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10克,滑石20克,竹茹10克,芦根30克。
八、xx,男,24岁,9月20日入院。
患者于9月15日开始发烧,五日未退,体温逐渐升高,精神萎靡,头重身重,汗多,胸闷,脘痞,食欲不振。
检查:体温39.5℃,脉搏86次/分,营养发育中等,意识尚清,表情呆滞,反应迟顿,食欲减退,颈及胸前见多个白色疱疹,大如粟米,状如水晶,咽充血,扁桃体I肿大,脉濡缓,舌苔薄腻。
分析:(1)本例病发于9月15日;为夏秋相交之时,应考虑为暑温和湿温。
(2)暑温初起应以暑热见症突出,本病五天后体温才逐渐上升到39.5℃以上,可见起病并不算急,且有食欲不振等脾胃症候。
(3)就诊时体温升高到39.5℃以上是湿郁化热的结果,湿性粘腻,易困阻清阳,郁遏气机,故现头重身重,胸闷脘痞,食欲不振;湿浊上蒙,虽未至昏蒙,但已出现反应迟顿,精神萎靡表情呆滞。
热蒸则多汗,湿热向外透泄则发白㾦。
诊断:湿温(湿热郁蒸,外发白㾦)。
治法:清泄湿热,透邪外出。
方药:薏苡竹叶散加减。
杏薏仁各12克,淡竹叶10克,连翘10克,大豆黄卷15克,通草10克,茯苓15克,飞滑石15克,白蔻仁5克,佩兰叶10克,芦根20克,甘草6克。
九、xx,女,19岁,工人,1月25日就诊。
患者7天前曾微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天前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热体温39.6℃不降。
入院时体温39.8℃,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者,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神经反射正常,舌苔厚腻,脉象弦数。
住院一周内,体温弛张,最高为39-40℃,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2-3小时后又上升至39℃以上。
目前但热不寒,舌苔白腻,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黏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黏滞不爽,溲黄面热,脉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分析:(1)本病发于11月中旬,应考虑为秋燥,或伏暑。
(2)患者初起有恶寒发热的表证,但无津液明显干燥的症候,且数日后,又见舌苔厚腻,脉象弦数这是湿热的见证。
(3)苔由白腻转为黄腻,乃暑温化燥之象。
诊断:伏暑(气营两燔)。
治法:气营两清。
方药:以加减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细生地25克,麦冬20克,淡竹叶10克,银花20克,黄芩12克,黄连5克,芦根20克。
十、xx,女,48岁,10月4日入院。
患者于9月27日开始头痛,伴恶寒发热,咳嗽日轻夜重,咽喉干痛,痰多稠白,脉滑而数,医用荆芥、薄荷、法夏、陈皮、栀子、连翘、前胡桔梗等治疗,热稍退而咳嗽加重,干咳少痰,粘而不畅,胸胁满痛,烦躁不安,且伴气喘,鼻唇干燥,苔薄而干,边旁红赤,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