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课件
1.心电图改变出现较早,达到心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 2.不仅定性,而且定位 3.不仅诊断,还能分期 4.尚有判断预后价值
31
心前区疼痛 病史、体检和系列心电图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持续ST段抬高
ST段不抬高
TnI(TnT)升高
TnI(TnT)升高
TnI(TnT)不升高
STEMI
NSTEMI
UA
其他检查
超声心动图
了解室壁活动(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功能
诊断室壁瘤 / 乳头肌功能不全
放射性核素
心肌显象/血池扫描
26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从3:2模式转变为1+1 模式
27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3:2模式
1.缺血性胸痛的病史 2.心肌缺血及坏死的心电图动态演 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生化标志物 浓度的动态改变 三条中两条符合急性心梗诊断成立
透壁性心梗和非透壁性心梗(20世纪80年代前)
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80年代) ST段抬高型心梗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到近年随着再 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已演变为)
10
正常心电图
11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特征心电图
心梗心电图分期 急性期 缺血性T波— 1.超急期 损伤性ST段—2.进展期 坏死性Q波— 3.确立期 亚急性期 T波演变 坏死性Q波 慢性期 坏死性Q波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1
心 肌 梗 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定义: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 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新定义:缺血引起任何大小的心肌 坏死,均为心肌 梗死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个别为冠状动脉痉挛、 炎症、先天性畸形、栓塞)→严重狭窄。
3
二 诱因
6Am~12Am 交感活性增加时
饱餐 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用力大便时 休克、脱水、出血等
AMI可发生在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4
病理演变
心肌病变: 20~30min → 心肌开始坏死
1~2h → 心肌凝固性坏死
1~2 w → 开始吸收、纤维化
6~8 w → 瘢痕愈合(OMI或愈合性心梗
• • • • • • • 静脉溶栓的优缺点 迅速、简便 再通率50-85% 残余狭窄明显 再堵塞率15-25% 颅内出血发生率1-2% 部分病人不宜溶栓 出血 史 过敏
• • • •
• • • •
介入治疗的优缺点 开通率95%以上 无出血并发症 住院期心脏缺血事件再 发率低(7%) 需要技术、人员、设备 开通时间延迟 直接PTCA 110分钟 转院病人 221分钟
34
心肌梗死并发症
1、心脏破裂 常发生在心梗后1—2周内 2、室壁瘤 发生在心梗早期或梗死灶已 纤维化的愈合期 3、附壁血栓形成 多见于左心室 4、心率失常 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 颤,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6、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35
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
2000年ESC/ACC标准
症状 ECG 介入
2012年新标准
1+1: 症状 标志物↑+1/5 ECG 新 Q 影像
30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心梗诊断新模式的出现提高了心肌标志物在心梗诊断中的 地位,但不意味着心电图在急性心梗诊断作用的下降。应 当充分认识到,心肌坏死生化标记物诊断作用存在局限性, 主要是心肌酶学仅在急性心梗发生后一段时间升高(2-3小 时至7-14天)。但心电图与其相反。 除此,心电图诊断心梗尚有以下优势
5
诊断思路
心肌损伤特异性 标志物 特征性心电图 缺血症状
AMI
6
典型缺血症状
1. 疼痛: 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样、挤压痛、闷痛、 钝痛,程度重、时间长、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a、可有放散痛 b、可伴有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7
临床表现
放射痛: 部分病例 可放射至 左上臂尺 侧、下颌、 颈部、上 背部。
32
鉴别诊断:
----心绞痛 ----急性心包炎 ----急性肺栓塞 ----主动脉夹层 ----急腹症
(1)疼痛持续多为3至5分钟,小于 30分钟,程度较轻,休息或舌下含化 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电图ST-T呈一过性缺血表现 (3)血清心肌酶活性基本正常。 (1)多为心前区刀割样或针刺样锐痛,咳 嗽、深呼吸和变动体位时加重 (2)心脏叩诊心界扩大,听诊可闻及心包 摩擦音 (3)心电图除avR外,广泛导联ST段呈 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T波倒置、QRS波 低电压、无病理性Q波 (4)心脏B超可发现心包积液
谢谢聆听
呈帐顶状或尖峰状 电压振幅可达2mV
不典型者:
T波仅有微细的外型变化
振幅相对增高而无高尖T波出现
16
通过发生在心电图某些导联上的T波的改变、ST段的改变和病理性Q 波地出现,我们可以对八个不同部位的心肌梗 死作出定位。
1、前间壁:主要看V1~V3,通常会出现典型的Q波、ST段抬高 和T波倒置。 2、前壁:主要表现为V3~V5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 和T波倒置,有时在aVL和Ⅰ导联上也会出现上述改变。 3、前侧壁:V5、V6、aVL和Ⅰ导联如果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就可以判断出前侧壁发生了梗死。
38
3、补充水及电解质。
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应同时 建立多条大静脉通路,以保证急救时用 药。 (注意:介入病人静脉输液通路应 建立在左侧肢体)
39
4、镇静止痛
度冷丁:一般可肌注50-100㎎. 吗啡:5-10㎎,静脉注射效果良好,但静 注时单位剂量不可过大,速度不可过快, 以避免发生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心动过 缓。
学上的心肌坏死:一般表现为不可逆性Q波;②心肌顿抑一
21
病理性Q波
22
18导联心电图是急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 关键。
23
定位诊断 据特征性改变,尤其是病理性Q波
下壁—— Ⅱ Ⅲ aVF V6 侧壁—— Ⅰ aVL
前壁 —— V2-4
前间壁——V1-3 广泛前壁—V1-5 正后壁——V7-9 右室 ——V4R-V5R
(1)可突发胸廓中心部位撕裂样锐 痛,开始时较为剧烈,范围较广,常 向背部、腰部及上腹部放射。 (2)四肢脉搏强度明显不一致。 (3)X线、超声波及MRI检查可见主 动脉夹层征象。
33
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
一、无痛性心梗: 二、以脑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心梗: 三、以休克和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者: 中老年人以胃肠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下壁 心梗 五、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梗 以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
1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改变包括:T波、
ST段及Q波
1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
T波改变
1、超急性期的T波改变
⑴ 出现的时间:心肌严
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
作的同时,或其后几分
钟到几小时
15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
⑵心电图特征
典型者:
T波增高变尖
24
实验室检查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CK-MB 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峰,34天恢复正常 TnI / TnT 3-4小时升高,11-24小时及24-48小 时达峰,7-10天,10-14天恢复正常
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
CK AST/GOT LDH 6-10小时升高12、
24、48小时达峰,3-4,3-6天,1-2周恢 复正常 25
40
5、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 血氧等,同时注意保暖。
41
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溶栓
溶栓后PCI
PCI
CABG
42
介入治疗
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伴心源性休克 者可延长到18-36小时 Door-to-ballon在90min 直接PCI ,补救性PCI和溶栓治疗再通者 的PCI
43
溶栓治疗时间窗口
起病时间<12小时,最佳时间<6小时。 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
44
溶栓常用药物及用法
1. 尿激酶:静脉给药, 150 万 U , 30min ~ 1h 滴注完;
2.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静 脉给药,先推注 10mg ,继而 50mg 1h 滴完, 再40mg 2h滴完
19
A、凹面向上型
B.斜直型
C.凸面向 上型 D.墓碑型 E.巨R波型
返回
20
Q波
急性心肌梗死后6~14h,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是确定急性心梗诊断的依据之一。传统
观念认为病理性Q波的出现意味着心肌已经坏死,一旦出现
难以恢复。目前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的原因有两种:①组织 过性的电功能丧失:表现为可逆性Q波。
28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1+1诊断模式
1+式
第一个1: 有典型的心肌坏死标记物(TnI,TnT或CK-MB)的升 降回落 第二个1: 下述4条中1条存在时 ① 心肌缺血的症状 ②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 ③ ST段抬高或压低 ④ 出现病理性Q波
29
AMI诊断标准对照
1979年WHO标准
2/3: 缺血症状 ECG演变 心肌酶学 标志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