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词注音:嗜.()砚.()叩.()问叱咄..()()俟.()皲.()裂媵.()人衾.()烨.()然缊.()袍容臭.()负箧.()曳屣..()()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与他同时代的人推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宋濂、刘基、高启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潜心学问多年。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任命他为江南儒学提举,做太子的老师,并担任皇帝的顾问。
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管起草诏书;朝廷的重要文书,也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子孙参与乱党,全家被贬往四川,中途病死于四川奉节。
宋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最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送东阳马生序》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文体介绍: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本课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3.字词正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
朗读之前,同学们先自查一下,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你都准确掌握了吗?叩(kòu)问叱咄(chìduō)容臭(xiù)负箧(qiè)曳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衾(qīn)烨(yè)然缊(yùn)袍俟(sì)嗜(shì)砚(yàn)4.朗读课文: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章。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名家会怎么诵读本文呢?下面请听录音,注意正确的停顿方法。
听录音。
5.分组交流,互通文意: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进一步疏通第一段文意。
(现场老师组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6.质疑问难:提出小组不会解释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
7.重点检验: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句子来检测一下理解的基本情况。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有办法。
每:常常,时常。
假借:假,jiǎ,假,借同义。
(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用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yú,越过、超过。
抄写完毕,赶快去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曾经。
趋:快步走,奔赴。
从:向叩问: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语言和脸色。
前辈道德高、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四)当堂训练: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借②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④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⑤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⑥。
余立侍⑦左右,援⑧疑质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⑩,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⑾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致②假借③逾约④硕⑤填⑥辞色⑦侍⑧援⑨质⑩叱咄⑾俟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五)学后反思:通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总结出翻译文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时,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六)课后作业:(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①余:古义:今义:②假:古义:今义:③走:古义:今义:④游:古义:今义:2.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哪些句子写出了读书的艰难?4.请概括出两个描写先达的身价和影响的词语。
5.作者幼时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二)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为何不。
②垣墉:墙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①其子(患)之患:____________②(弗)食鸡则已耳弗:________③(去)饥寒犹远去: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病于无鸡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二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2.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3.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常见虚实词用法。
(二)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①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②找出本文中的至少六个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③找出本文中的至少三个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④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归纳几个一词多义的词。
3.①归纳本文中“以”的用法。
②归纳本文中“之”的用法。
(三)课内导学:1.朗读课文:2.分组交流,互通文意: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进一步疏通第二段文意。